上市半個月,康輝醫療又獲得了新投資者的認可。
根據8月20日SEC發布的文件,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購買康輝醫療120萬份ADS,占康輝醫療全部股權的5.5%。
此項交易未披露收購價格,但按照當時的市值計算,GIC的這部分股權價值1500萬美元。
在疲軟的美股市場,康輝醫療獲得長期投資者的青睞,按照投資人徐傳陞的說法,“是一個很好的信號”。
這種信任并非沒有緣由。2008年康輝醫療的收入增速達到50%,而2009年則接近40%。
回顧康輝醫療發展的歷史,2005年VC機構的進入是一個頗為重要的轉折點。某種程度上說,后續五年中,康輝醫療的增長是創始人、職業經理人和VC產生“化學反應”的結果。
三方“密謀”激勵管理層
2005年,接觸康輝醫療半年的原TDF合伙人徐傳陞發現創始人蔣誼康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人。
蔣誼康在1995年創立康輝醫療之后,還在只有10名員工的時候就把它改造為股份制公司,股東隊伍增至六七人。
這看起來頗不可思議,蔣誼康的父親蔣德華原是上海手術器械六廠設計室主任、高級工程師。兩人原本可以成立一家父子家族企業,但蔣誼康卻“不走尋常路”,選擇將股權分散。
等到2005年,康輝醫療的股東隊伍已經發展到十幾人,蔣誼康本人的股份只占二成多。
有一個說明蔣誼康信奉“財散人聚”的例子??递x醫療的副總裁杜軍在2002年前原本是另外一家公司的總經理。這家公司生產和康輝醫療類似的產品。杜軍所在的公司比康輝醫療要早發展十多年,杜與蔣兩人在生意場上關系一直不錯。杜軍最后選擇舉家搬至常州,加入康輝醫療。
這一年,“大方”的企業家蔣誼康挖到了專業化的職業經理人楊利波。
楊利波之前在強生DePuy部門工作了四年。蔣誼康力邀其加入,本意希望其負責開拓OEM業務和海外市場。
事實上,此后康輝這方面的發展成績斐然,2005年6月,康輝醫療成為強生的OEM廠商。2006年2月,康輝成為派瑞格的OEM廠商。2008年4月,康輝成為巴奧米特的OEM廠商。
楊利波后來升任康輝醫療CEO。
但職業經理人的管理模式在康輝醫療內部發生了碰撞。楊利波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股東們做這個企業目的是什么?如果想做百年企業,掙到錢,這好商量,如果希望百分之百控制,親戚朋友都在,享受做老板的感覺,那就不用做了。”
因為公司股東有大量親戚在公司任職,最后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成了康輝醫療急需解決的問題。
VC機構們的助力則成為解決公司股權關系的關鍵。
8月11日,楊利波在美國參加上市敲鐘時也曾提及:“公司能做到今天的成績,關鍵的因素第一個肯定是風險資本的進入,我們得以對公司的治理結構進行改造。”
IDG合伙人章蘇陽向本報回憶,2005年接觸康輝醫療,起源于看到一份高盛骨科領域的報告,康輝醫療位列其中。章蘇陽也拜訪過創生醫療,但它沒有融資需求,便將目光瞄準了康輝醫療,后者過硬的質量也給章蘇陽留下了印象。
“他們都是腳踏實地,實實在在干活的人。一點不玩虛的。”章蘇陽如此評價。
2005年,還在TDF的徐傳陞,也在全國看了三四十家企業,終于在江蘇常州發現了康輝。到現在,他覺得蔣誼康是一個非常值得敬佩的人,這種大度在他所見的民營企業家中是比較少見的。
“2005年我們跟他接觸的時候,有一些決策上,很多時候簽股東協議也要等很久,因為有十來個股東。部分股東持股十來年了,也想退出。當時蔣總也力邀楊總來做副總裁,后來他升任CEO。楊總的角色是比較重要的,他也在考慮從外面找一些人才。我們和IDG幫助公司從老股東那里(把股份)買過來,也同時體現股權激勵,應該說換了一波管理團隊。”徐傳陞告訴記者。
蔣誼康、楊利波和VC們,在秘密的情況下,設計了一套投資方案。通過兩次融資,全部收購了或者部分收購的一部分股東的股份。甚至,康輝醫療還從公司層面借錢給楊利波收購部分股份,章蘇陽告訴記者,“主要是激勵管理層的一個措施”。
從2006年開始,經理人團隊完全接管康輝公司的管理,康輝醫療公司先后引進來自世界500強的中高層管理人員30余名,放開手腳開始規劃產品生產、研發、市場營銷、海外業務到上市計劃等。
三輪融資下來之后,蔣誼康自己已經不在管理的一線。對控股權的易手,他看得比較淡,甚至表示“再過幾年,董事長的位置我也不做了,我只做一個好股東”。
[page]
VC機構錦上添花
管理層革命之后就是對理貝爾的快速收購。
章蘇陽提及,當時內部的意見,理貝爾的收購有助于康輝醫療在規模上 “再上一層樓”。
在2008年4月,康輝醫療收購比自己“年長”的北京理貝爾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這項收購耗資1.8億元,這其中包括了在2010年另外支付給高層的3400萬元。
這項收購的收益也很明顯。理貝爾的并入,使康輝醫療國內產品收入增加明顯,從1.07億上升到1.49億元。
2009年,康輝醫療成本占收入的比例下降了5.7%,主要由于并購了理貝爾所致。據記者向分析師了解,理貝爾的背景是科研院所,其產品的創新性比較強,毛利率較高。
公開資料顯示,理貝爾生物工程研究所是一家以研究、開發、生產骨科植入物及其手術器械為主的專業生產廠家。其前身是北京理工大學技術開發公司醫療器械部,從事骨科器械及植入物研發、生產已有15年歷史。
收購理貝爾,壯大了康輝醫療的研發能力,而研發給康輝帶來的收益反哺,是非常明顯的。
截至目前,康輝醫療在常州和北京有兩個研發中心,擁有54名工程師。2008年、2009年研發投入占收入的比例從1.9%躥升至2.1%。
2008年研發并且推出的9項新產品,為2009年帶來了11.6%的銷售額,2010年第一季度16.2%的銷售額。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康輝醫療一直研發并且力推毛利潤較高的脊柱產品的比例。為此,康輝醫療的策略已經定下,未來要推出的7項產品都是脊柱產品。
在研發方面,康輝醫療近期和遠期的產品進入研發階段,在2011年底之前將推出7項冠以康輝和理貝爾不同品牌的新產品。在產品比例中提高脊柱類的份額,并開發人工關節產品,這是康輝醫療未來的第三大產品系列。
事實上,理貝爾的加入,也還為可康輝醫療在2008渠道上帶進來了83家分銷商。截至目前,康輝醫療擁有237家分銷商,這些網絡覆蓋了758家各級醫院。
財報顯示,在完成管理層更換、收購兼并之后,康輝醫療這幾年增長迅速。2007年到2009年收入為8700萬、1.3億、1.8億元,利潤分別為4200萬、6000萬、7500萬元。
當上市擺上議程時,三方也有過商量。
前段時間,在香港上市的企業融資環境更好,獲得市盈率倍數更高,這點讓章蘇陽私下有點“忿忿不平”。但他表示,這是董事會一致考慮的結果,在紐交所有更多醫療類企業,從長遠來看,對康輝醫療更為有利。
某種程度上說,康輝醫療的上市是創始人大度、經理人敬業和VC幫襯帶來的多贏案例。
“這種股權變更,如果沒有最核心的管理層、原股東支持,一般是沒法做。我們是錦上添花的過程,提供部分資金,也是順著公司大方向去考慮。” 徐傳陞說。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