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幸福之約開始的地方

2011-03-09 08:59:09      挖貝網

  文/李 波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

  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界處,中國經濟問過去,問未來。輝煌成就來之不易,“十一五”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重要基礎。

  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部署的大格局中,“十一五”是黨的十六大明確第三步戰略部署的階段性目標后的第一個五年。5年中不斷攀上新臺階,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這是一次過于纏綿的告別。

  自從5年前中央提出和諧之意,決意與“唯GDP論”說再見,到如今唯經濟增長論還欲別還留。當我國的經濟一路超越,只剩美國時,十七屆五中全會把民生提到了“十二五規劃”的首位。揮別GDP崇拜,把幸福送到大家的家門口,有了全新的開始。

  這是因為環境已經巨變。歐美帶來的危機不但打擊了我們長期信賴的出口導向戰略,也打破了西方的某些發展模式,新興科技轉型中中國面臨新的壓力,資源環境的制約前所未有,消費的拉動長期乏力,外貿失衡引來負擔,國民收入的步伐總趕不上GDP的速度,大部分人的消費能力不足,貧富差距逼近0.5,危及社會。

  所以,在中央的文件中,“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保障和改善民生”成為了 “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被定為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標。

  彼時,從冰箱里的雞蛋到深山里的礦石,都在飛快地漲,房價在一次次被調空,通脹如猛虎;一邊是企業到各地去求人來上班,一邊是大學生找工作難,就業仍然不輕松。

  于是,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懷著 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我們相約并啟程:

  ——通過回收貨幣、限令、限價??開展對通貨膨脹進行猛烈的“打虎行動”;

  ——祭出限購令,提高二套房首付到60%來抑制房價;

  ——擴大國內消費以彌補出口的削弱;重新定位投資重點,避免投資過度。

  ——開展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準備調整居民收入分配,緩解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進而拉動國內居民消費。

  ——讓政府提供的教育、醫療、就業和住房補助等基本公共服務惠及全民擴展

  ——用系列規劃和政策,把七大新興產業作為創新的抓手,促進產業升級、科技創新,擺脫 “世界工廠”的產業定位,以長期提高勞動力的價值和效率。

  這一切都是往幸福的方向奔跑。這一年,很多地方出臺了幸福指數,開始評價百姓的幸福感,制定了幸福計劃,開始以幸福為中心。

  這一次,我們有更多的理由相信,幸福不僅僅是夢想,因為:

  我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來實現:近40萬億元的經濟總量,2.8億美元的外匯儲備,8489億元的央企凈利潤,7.7萬億元的稅收收入。

  也許數字是抽象而枯燥的,但它確實記錄著進步。畢竟生活是彩色的,它能讓我們把總量還原到個體。

  我們的決心前所未有:十七大為此專門做出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大決策,并提出社會建設要突出的六個重點。

  一些地方已經行動起來:重慶的1000萬農業人口向城鎮永久性轉移,浙江的“三個千億”幸福感工程,廣東要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工資共決機制等等。

  長期以來,告別GDP之所以如此之難,主要是由于地方的阻力。當中央絕然與唯增長論說再見的時候,地方政府卻緊緊拉著GDP的手。

  現在,很多地方政府主動把“民生”作為干部績效考核指標列入了“十二五”規劃,解決了動力與問責問題。

  當幸福成為了地方的行動,就應該不僅僅是期待。

  我們希望,從此,所有人,都能坐上這趟幸福的火車,沒有終點。

  ○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排到世界第二位,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3700美元,

  ○ 2006—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1760元增長到17175元,年均實際增長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個百分點;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3587元增長到5153元,年均實際增長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個百分點;

  ○ 全國私人汽車擁有量從2006年的2333萬輛,增加到2009年的4575萬輛,5年翻番;

  ○手機幾乎成為各個階層居民的生活必備品,移動電話用戶2006年末為4.6106億戶,到2010年上半年已突破了8億戶。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