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究竟是一個微利甚至虧損的行業,還是一筆賺錢的大買賣?養老產業,在“老齡化趨勢”閃耀光環與暗淡現狀的映照之下,依舊霧里看花。我們發現,在近年來的“兩會”上,支持養老產業發展,成為了一個“高頻”提案。來自保險機構和地產公司代表委員們,為“社區養老”模式鼓與呼。這一切的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玄機?
“養老”問題再度毫無懸念地成為兩會熱點。
根據聯合國最新的人口數據預測,2011年以后的30年里,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將年均增長16.55%,到2030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來自國家老齡委的數據更顯示,中國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已超過1萬億元,2050年左右將達到5萬億元。
5萬億的養老需求,以及供給的巨大缺口,催生出規??涨暗?ldquo;銀發產業”,足以讓保險機構心向往之。而“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30張”的“十二五”目標,更讓保險機構的“造城大計”有的放矢。
一位關注養老產業多年的壽險公司人士告訴記者,對保險機構而言,養老產業是目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最好的產業。
保險界的“養老”提案
“十二五”期間,我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將進一步加速。中國“人口紅利”的“關窗期”也將不可避免的到來。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推算的“關窗期”,可能在2015年即將到來。
按國際通行慣例,人口紅利消失前十年就是養老產業起步發展的時期,因為人口紅利的消失意味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勞動力供給與社會需求開始不匹配。前述人士告訴記者。
若果真如上述兩位人士所料,早在2005年,我國的養老產業就應該起步了,但現實顯然沒有跟理論對接。
或許正因為此,今年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都提出了關于發展養老產業的提案。他們呼吁,在下一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都應加大對老齡化因素的考量;發展養老產業,變“家庭養老”為“社區養老”、“市場養老”。
“社會化養老體系的建設必將成為支持老年人實現健康養老的重要途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壽保險集團總裁楊超在其提交大會的提案中稱。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我國社會養老資源已經處于全面匱乏的境地。
從養老基金的儲備來看,養老保險基金的“空賬”達到了1.3萬億元;從養老機構的數量來看,截至2008年底,我國各類老年福利機構37623個,養老床位245萬張,僅占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僅低于發達國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2%-3%的水平。
從養老服務隊伍來看,全國老年福利機構的職工只有22萬人,其中取得養老護理職業資格的僅有2萬多人。
有鑒于此。楊超認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需要從整體出發,推動整個養老產業體系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養老基金的儲備環節,他建議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出臺相關支持政策,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大力發展養老保險業務,加快研發各種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個人年金產品,著力完善老年經濟供養體系。
此外,在養老機構的建設環節,楊超建議由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和老年人養老需求差異,盡快研究并出臺各類養老機構建設等級標準和服務標準,建立起規范的從業資格認證制度,完善監管體系,“由保監會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保險機構延伸產業服務鏈條、保險資金投資養老養生機構設施的相關辦法和實施細則。”
無獨有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保集團總裁吳焰也在一份關于養老社區建設的提案中建議,將保險資金投資養老社區作單獨投資類別管理,根據各類保險機構的資金運用規模、資金管理能力和經營歷史情況等,對該項投資比例實行差異化、彈性制管理。
[page]
三公司造城記
毋庸置疑,保險資金規模大、周期長、希望獲得長期穩定回報等特點,非常適合投身養老產業,因此,保險機構并不掩飾其對養老產業的青睞。
2009年11月,中國保監會正式批準泰康人壽的第一個養老社區投資試點項目,這一創新項目被業界視為“具有全國性的示范效應”。
2010年3月,泰康內部舉行了全資子公司泰康之家投資有限公司成立儀式,注冊資本金22億元,再次搶先成為保險業首家養老社區投資實體。6月,“泰康養老股權投資計劃”獲保監會批準試點,首個試點地擬選北京昌平區。
有消息稱,泰康投資40億元購置了小湯山溫泉鄉的2000畝地,第一家泰康養老社區預計將于2013年至2014年建成。
同年12月,合眾人壽與湖北武漢蔡甸區政府合作,計劃興建“合眾人壽健康社區”,預計投資80億元,首期動工面積約700-800畝。
日前,全國政協委員、合眾人壽董事長戴皓在參會間隙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合眾社區”項目征地已經完成,進入規劃和設計階段,爭取在今年底前動工,首期工程可能需要2-3年完成。“希望趕在其他公司之前”,成為首個保險系養老社區。
同時,中國人壽也在積極備戰。有消息人士透露,為了進軍養老產業,中國人壽內部的組織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等已經基本就緒,近期將會有大的動作,但該人士沒有透露具體項目。
楊超在參加兩會時,向記者透露,中國人壽已就投資保障房項目與北京、重慶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廣東、浙江、云南等地的洽談也在進行中,但沒有透露具體的投資規模和方式。
前述關注養老產業的壽險公司人士則認為,上述五個省份中,或有中國人壽鎖定的養老產業建設地。而未來,中國人壽計劃打造一個有品牌的、連鎖的、高品質的養老產業,輻射全國。
爭議盈利模式
熱衷養老產業的保險機構,對未來的盈利模式似乎意見并不統一。有人認為這是微利行業,也有人認為這毫無疑問是筆賺錢的買賣。
一家壽險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保險公司投資養老社區非常需要取得政府的合作,如果公司計劃和政府對地塊的規劃能夠相吻合,政府用特殊規劃用地的低價將土地出讓給保險公司的話,這幾乎就是穩賺不賠的項目,至少可以有土地收益作為基本保障。
“但這需要接受5-10年不能轉變經營項目,不能出售土地等的限制,還要等待政府的相關規劃,這些都比較有難度。”該人士續稱。
但另外一家保險公司的人士卻認為,不能單純依靠政府出讓土地,最終還是應該以商業地產的方式獲得土地,并進行商業化運作。
他說,采取商業化運作的模式,有條件的情況下,將養老產業的相關機構上市,用公眾公司的方式管理養老產業。只有這樣,才能做大。
雖然上述兩位人士對于養老產業的盈利模式各執一詞,尤其在獲得土地的方式上有明顯的分歧,但對未來養老社區的規劃,他們描述了相似的情景幾乎都是建立一個大型的綜合養老服務體系。
該人士評估這個產業盈利空間時認為,養老服務本身可能會有虧損,即使賺錢也是很有限的,但它的附加價值大,盈利空間大,且產業鏈非常長,上游是原有的保險產品,下游可延伸到幾乎所有服務體系,再加上嚴格控制采購成本和物流供給,相信盈利空間會很可觀。
此外,保險公司有長期資金,又有大量的客戶資源和機構網絡,如果未來可以通過產品創新,發行以服務承諾為保障,而非提供現金保障的新型保險產品,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其他機構無法比擬的。
相關報道
合眾人壽戴皓:養老社區不僅是建筑產品
2010年底,“合眾人壽健康社區”落戶湖北武漢蔡甸區,被業界視為全國政協委員、合眾人壽董事長戴皓對2010年兩會提案《關于進一步加快保險資金投資養老產業進程》的一次“兌現”。
但此后合眾人壽一直對此保持低調。直到2011年兩會如期而至時,戴皓接受本報專訪,暢談了他對養老社區建設的規劃及設想。他認為,保險公司可以在養老社區投資的基礎上,進行產品創新。例如,原有養老保險客戶退休后可直接進入保險公司投資的養老社區,保險公司不再向其返還到期養老金,而是將到期養老保險直接轉至其養老社區。
領銜合眾人壽前,戴皓于地產界浸淫多年,某種意義上,開建養老社區是其雙重經歷下的一次嫁接實驗。
[page]
中后期資金回流穩定
《21世紀》:為什么近年來保險機構對于投資養老產業如此青睞?是從保險資金運用渠道拓寬及保值增值壓力的角度考慮,還是從發展保險業務的角度出發的呢?
戴皓:養老社區投資的主要特點是投資規模巨大、投資周期長、中后期資金回流穩定、長期綜合投資收益率較高和抗風險能力強。壽險公司對擬投資資產的要求也同樣較長周期、穩定現金流回報、高風險抗性。從這個角度講,養老社區項目是保險資金尤其是壽險資金理想的長期性戰略投資渠道,可以有效提高保險資金整體投資組合回報率,提高資產的平均久期,使資產負債的久期匹配趨于合理。
此外,我國社會的老齡化趨勢加速,新型養老社區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長遠來看,保險資金投資養老社區,不僅提高了投資資產未來保值增值的幾率,也為保險資金開辟了新的投資渠道,能夠弱化因資本市場大起大落而造成的對于保險公司業務和經營的沖擊。
《21世紀》:以你橫跨地產和金融等幾大行業的經驗來看,你認為保險公司投資養老社區與地產公司或其他機構投資這一產業相比,優勢和劣勢分別在哪里?
戴皓:優勢在于保險資金投資要求收益穩健、風險小、周期長等特點,這與追求收益高、周期短、風險較大的一般房地產開發明顯不同,從而決定了保險資金可以涉足養老社區等回收周期較長的行業,通過租賃物業而非銷售物業的方式進行投資成本回收,確保養老社區的純粹性和可持續性。
養老社區是與壽險業務結合最緊密行業之一,兩者具有很強的協同效應,保險資金投資養老社區,不僅延伸現有保險產品期限和內在價值,而且在根本上延伸了保險產品的生命周期,并大幅提升保單的收益價值。例如通過保險產品的創新,合眾壽險業務擁有的600萬名保民,都可成為合眾投資建設養老社區的潛在客戶。
當然也有有待改進之處:在保險資金探索投資養老社區的初始階段,由于保險公司沒有一只完整的專業不動產開發管理團隊,缺乏相關的投資經驗,介入保險公司并不熟悉的土地開發、工程建設、物業經營等項目將會面臨管理風險。但隨著業務不斷開展以及專業團隊的形成,管理風險應該在可控范圍內。
《21世紀》:養老產業的建設非常需要政策支持,對此你怎么看?這是否直接關乎養老產業的盈利狀況?
戴皓:希望政府能給予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包括土地稅費減免等,并確保各項優惠政策的有效執行。
此外,我國養老機構缺乏統一的市場規范與行業標準,沒有科學規范的評估體系,缺乏有力的行業監管機構,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相關法律規范是當務之急。
1+1大于2
《21世紀》:你心目中未來的養老社區是什么樣子,如何管理?
戴皓:我認為,養老社區是為了解決“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護、老有所醫、老有所終”而設立的綜合體,而不僅僅是建筑產品,更不是一棟棟孤單的房子。保險業務可以在養老社區投資的基礎上,進行產品創新。例如,原有養老保險客戶退休后可以直接進入保險公司投資的養老社區,保險公司可以不再向其返還到期養老金,而是將到期養老保險直接轉至其養老社區,這意味著保險業可通存通兌、實物給付和資金沉淀能力的擴張。
未來我們將聘請國外專業團隊或通過與國外優秀養老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的模式,來迅速提升養老社區建設和運營管理能力。
《21世紀》:有人說養老社區是微利行業,也有人認為,如果沒有暴利保險資金不會趨之若鶩。對此你怎么看?
戴皓:國內有民政部門投資的福利性養老院和個人、公司投資的老年公寓等,投資模式、管理能力的不同導致其經營效益也不同,但目前大多數養老機構為微利經營。伴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加劇,老年人對適老性居住空間、醫療保健、生活照料和精神文明等方面需求日益增長,養老社區作為提供以上服務的綜合體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養老社區的經濟效益會較目前有所改善,但不容置疑的是仍然將以社會效益為重。
《21世紀》:你預計未來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前景如何?保險機構投資這一產業的前景又將如何?
戴皓:預計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前景會很可觀。保險機構投資養老產業是具有創新意義和共贏的資本安排,較其他資本投資養老產業有很大優勢。將人壽保險與養老社區有效結合,定能發揮1+1大于2的效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