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由黑向綠的華麗轉身

2011-03-09 18:35:55      挖貝網

  東莞市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地處穗深港經濟走廊中段,北接廣州,南連深圳,毗鄰港澳。1988年,東莞撤縣設市,現轄4個街道辦事處、28個鎮,常住人口635萬,其中戶籍人口178.73萬。全市陸地面積2465平方公里,海岸線115.98公里,境內常年氣候溫和,屬于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東莞地理位置獨特,環境優美,具有“東山、西水、南海、北江”的獨特自然資源。改革開放以來,東莞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以外向帶動起步,以制造產業立市,迅速從一個農業縣躍變為一座新興工業城市。與1978年相比,2009年東莞地區生產總值翻了600多倍。如今,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快地區之一的東莞,已經列居“中國綜合經濟實力30強城市”,外貿總量連續七年名列全國大中城市第三,居全國地級市之首。

  東莞在向工業化進軍的過程中,無疑是一路“高歌猛進、捷報頻傳”,短短30年間就從一個農業縣躍變為一座新興工業城市。然而,戴上“超3000億GDP城市”的桂冠,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卻沒能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怪圈,難以幸免于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隨著高速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城市人口急劇增加,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互相交織,生活污染與工業排放不斷增加,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明顯下降,人們的福利和健康受到影響,環境安全遭到威脅和破壞。特別是由于早期規劃、管理的滯后,導致環境欠賬太多。當每百戶居民中已有十戶擁有汽車時,每十萬人的城鎮卻不曾擁有一座污水處理廠;市民兒時記憶中清澈鮮活的一些河涌,如今或干涸而名存實亡,或水質污染而一片死寂。這不禁令人追問,東莞到底需要怎樣的發展模式?工業文明是不是一定導致生態和環境的犧牲?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是否符合東莞現代化的發展方向?果真當河流變得死寂或者消失,那東莞還將剩下什么?

  在資源和環境難以為繼的倒逼之下,東莞作出了建設“宜居生態城市”的回答,明確了“既為當代建一個經濟強市,又給后代留一個生態綠城”的責任。由此,全市從2002年開始了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的長期沖刺,啟動了大規模的“建城、修路、整山、治水”,實施了“碧水、藍天、綠地、宜居、綠色GDP”等五大工程,拼資源、拼能耗、拼環境的傳統發展模式開始被摒棄,各級黨委政府工作考核多了“綠色GDP”的指標,松山湖高科技產業園區、生態園相繼應運而生,37座污水處理廠和4個垃圾焚燒廠建立起來,一大批采石場、制磚廠以及“四純兩小”企業被關閉,2000多宗污染項目被拒批,環境建設從被動走向主動、從破壞走向修復。今天,運河水清了,綠地多了,空氣質量好轉了。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區,有以同沙生態公園為中心、面積達42平方公里的“綠肺”,為廣大市民營造了良好人居環境;走進東莞村鎮,令人羨慕的除了遍布各個村鎮的20座五星級賓館,還有一座座郁郁蔥蔥的森林公園,“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森林景觀令各地來客稱嘆不已。這一系列的實踐和效果告訴世人:東莞完全有能力從典型的傳統發展模式中轉變出來,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方面創造出新鮮的經驗。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