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志“轉業”:吹向傳統農業的一股新風

2011/11/26 16:53      蔣培玲

  11月2日,柳傳志卸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對于他卸任之后的工作,很多人預測他很有可能去“賣水果”,因為今年6月,他曾表示,想投巨資在成都打造生態農業“帝國”,打造一個知名的食品品牌,最先推出的將是水果產品。有此行為的,柳傳志并非第一人,早在2009年,網易CEO丁磊就宣布要養豬,并付諸實施;隨后,京東的劉強東在江蘇宿遷老家承包土地種大米,產品都已上架售賣……那么是到底什么原因促使這些IT大佬們“不務正業”,紛紛涉足農業呢?

  是利益,更是責任

  近年來,除了IT界大佬,煤老板、房產商、國有大中型企業,以及眼光精準的風投都瞄準了農業。據了解,在湖北,今年以來,后備上市企業中,涉農企業較去年增加了三成,各種風投、PE投入資金超過10億元,而被這些機構考察的項目,僅6月份以來就超過了百個,涉及種植、養殖、畜牧等多個領域。

  針對這一現象,業內人士分析:近年來,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使農業投資成了熱點,成了嗅覺靈敏的商業精英的追捧對象。加之,當下有機無公害的綠色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源于各種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爆出,人們越來越關心自己的餐桌,這也是許多商業精英、企業大佬進軍農業的重要原因。

  然而他們并沒有將企業重心轉移到農業,很多人認為,他們只是在作秀。對此,丁磊坦言:“沒錯,我就是在作秀。問題關鍵是要看為了什么作秀。我是想通過養豬來探索農業生產新模式,同時,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做一些嘗試,以作秀來喚起大家對這些問題的關注,有什么不好?”

  相對小的個人投資而言,這些資金雄厚的企業可以暫時不顧短期收益,更容易做出生態和規模農業,創出品牌。他們可以在食品加工的各個環節進行監控,保證產品質量。正如柳傳志對涉農大業的規劃一樣,聯想控股將從水果、肉類、雜糧等項目開始,從種植、生產、運輸、儲存、銷售等各個環節加以把控,最終打造一個統一的食品品牌。

  傳統農業現代化生產

  在江西省豐城市的中國生態硒谷,有一個由四川鐵騎力士集團投資建設的“村子”——圣迪樂村。走進“村子”,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的房子。走進“村子”,迎接大家的不是難聞的雞糞味,而是干凈無污染的現代化農業園區。據“村長”王林介紹,他們引進了先進的生產線,整個工藝流程從雞只喂料、供水、清糞、集蛋至蛋品分級、計數、清洗、殺菌、消毒、包裝等一序列程序實行全自動控制操作。“這種方式集約化的生產方式,只要一個工人就可以管理十萬只雞,勞動生產效率是普通人工養殖模式的20倍。就連平時讓人頭疼的雞糞都成為有機肥還田,解決問題的同時又保護了環境。”他說道。

  圣迪樂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自然村落,而是一個以產業為核心的新農村,目前鐵騎力士集團在全國各地已有20多個這樣的“新農村”。無獨有偶,丁磊打造的網易農場的“第三代養殖模式”在環保方面也下足了功夫,獨創的“機器視覺+豬廁所”技術保持環境清潔不說,還能節水70%。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顏延齡曾表示: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分散的生產方式和農業生產集約度不夠,是制約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潛力產業尚未做大,沒有規模效應。IT企業雖然缺乏農業經營的經驗,但他們對于先進技術和成功模式非常敏感,加之與風險投資機構天然的優勢,能夠克服傳統農業中一些中低端生產模式帶來的積弊,帶來一些新觀念,有助于加速傳統農業產業升級。

  農民樂享現代生活

  新的生產方式不僅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更給農民帶來了不一樣的現代生活。提及此,今年40歲,家住豐城市梅林鎮吳家村村民吳志勇夫婦,是雞蛋包裝流水線上的工人,對記者講起了他們在圣迪樂村的生活:每天早上8點,他們從家出發,騎十幾分鐘電動車來到“村里”,8點半開始工作,中午12點和其他工友一起吃職工食堂,休息片刻后繼續工作,到下午4點半結束一天的工作下班回家。

  “以前我出門打工掙錢,妻子在家,長期異地,牽掛多。如今一起在家門口上班,有個幫襯不說,更可以照顧家里老小,生活更幸福了”吳志勇高興地說。像吳志勇的這樣現代農民越來越多,更多的人由農民變成了市民。據悉,僅在湖北廣水市新興工業聚集區就有上萬名新農民在上百家企業里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企業引進先進生產方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同時,更帶來了科學的經營管理理念。“在我們這里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即使集團老總來了,也是吃食堂,也要排隊,我們就像一家人。”圣迪樂村的“村民”說,“以前我們外出打工,或多或少會遇到不公平待遇,在這里我們受到了尊重。和城里的上班族一樣,我們也有晉升學習的機會。”

  柳傳志們的加入,極有可能為我國現代農業吹來一股新風,更為農民帶來新生活。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