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購網站的集體“裸泳”和電子商務網站的退潮,標志著中國互聯網已經進入了一個庸?;l展的新階段:整體市場波瀾不驚,一夜明星現象不再,而其未來圖景缺乏想像力。與2000年前后的Nasdaq大跳水和2005年Web2.0風潮不同的是,這一輪已電子商務和團購為投資熱點的網絡熱,幾乎一窩蜂扎堆的畸形競爭背后,顯示出國內互聯網行業創新力嚴重衰退、這一高風險市場漸趨普通行業的勢頭,不管怎樣,現在是資本家們該向互聯網公司這樣的高科技寵兒們說再見的時候了。
回顧中國互聯網行業13多年來的發展歷史,前后曾經經歷過兩次投資熱潮。第一波發生在2000年前后,以門戶媒體為代表,帶有互聯網商業的啟蒙性質,除了極少數門戶至今成為“活化石”以外,其他當時一夜之前誕生的成千上萬的.Com公司后來都成了這一新行業出現時的市場沉沒成本。第二波出現在2005年前后,以網絡視頻和社交網站(SNS)為代表,這一撥投資熱潮都打著Web2.0的旗幟,實現所謂從“信息與信息關聯的互聯網”向“人與人關聯的互聯網”的轉變,到今天,它們中的一些佼佼者如騰訊、優酷、奇虎360等都已經修成正果,紛紛登陸海外資本市場。
有人把近年來出現的電子商務網站熱潮成為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第三波浪潮,其實謬也!且不說,這里面的許多明星公司如當當(1999年創立)、阿里巴巴(1999年成立)、京東商城(2004年創立)都在2000年前后出現,電子商務在經歷了10年漫長的市場培育后開始走熱,更是因為中國線下商業現實基礎的孱弱:近乎空白的信用體系、亟待發展的物流配送和支付服務體系等等,像當當11年磨一劍、最終登陸紐交所的發展里程也從一個側面見證了中國電子商務的曲折發展歷史。從這一點看,2010年電子商務熱的另一面也反映出風險投資的窘境:國內互聯網行業的好項目太少,創新能力之疲弱,似乎只剩下了電子商務和團購這一根救命稻草。根據普華永道、湯姆森財經和美國國家風險投資協會的統計數據,在1999年至2001年的3年間,美國互聯網新創公司吸引的風險投資超過了2104億美元(平均每個季度167億美元),全球10755項面向互聯網新創公司的風投協議中有7174個項目發生在美國,美國互聯網公司占全球總風險投資額到80%,而中國同期互聯網公司吸引的風險投資額在15億美元左右(清科數據);在第二波投資熱潮中,2005到2006兩年間,美國互聯網吸引的風險投資額在500億美元左右,中國市場約為14億美元左右;最近的一波互聯網風險投資的復蘇過程中,2009年到2011年8月的投資總額在400億美元左右,而中國市場這一數字大約在25億美元左右。由此也不難看出,相比于當年的.Com泡沫,面向互聯網的風險投資正在回歸常態和理性。
現階段而言,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缺乏想象力突出表現出以下三個特征:首先是從當初的過度投資轉變為今天的投資過剩。在第一波和第二波互聯網行情中,各種不同類型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受到了風險投資的熱捧,而10年后的今天,行業的同質化嚴重地制約了風險投資的熱情,以團購網站為例,在追隨美國Groupon的風潮中,中國2000多家大大小小的團購如同一夜之間冒出,全然不顧中國消費市場的特點,這種惡劣的跟風仿冒和缺乏創新的做法,使得到今年年底,它們中99%的網站無法再得到投資而自生自滅,對于風險投資來說,今天互聯網業彌漫的浮躁和虛弱,只能感嘆好項目太少,而自然轉向互聯網之外的其他領域。
第二個特征是從當年的技術創新變成今天的所謂的模式創新,進而引發嚴重的行業同質化危機。從1998年中國互聯網商業開始萌芽,10余年中,媒體門戶、SMS、即時通訊工具、網絡游戲等都是中國互聯網公司基于中國這一特殊市場取得的技術創新突破,即便技術上難以和一些美國同行相媲美,但像QQ這樣的產品也堪稱是基于本土市場需求的獨特創造,體現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特色和成就,反觀近年來的電子商務熱,各家公司的比拼往往只是體現在前端的營銷上(實際上這樣的營銷也沒有做好,更準確地說是燒錢的規模上),反而像技術能力和用戶體驗這樣最重要的東西被拋之腦后。這從近年來京東商城、淘寶、當當和蘇寧幾家電子商務網站的“惡戰”中也能看出來,為了從營銷端搶占客戶,有的商家更喜愛突擊式的“大躍進運動”營銷,結果要么是訂單爆倉連貨都發不出來,要不就是朝令夕改全然不顧及用戶感受,最后還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不久前,一家電子商務網站的負責人自揭行業家丑,公開批評國內各家電子商務比拼燒錢“自娛自樂”的怪現狀,稱在中國根本就不賺錢的電子商務簡直就是一場“騙局”。
缺乏想像力的第三個特征是從當年的市場投機到今天相當一批互聯網公司的短期行為做法,包括財務造假等等,嚴重損害了這一行業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整體形象和行業自身的未來發展。在10年前互聯網發展的早期,投機和泡沫并行,亦屬正常的市場行為,因為資本市場看重的并非是一家公司的市值,而是其未來發展空間和能力的“市夢率”,10年后相當一批公司為了圈錢概念而上市,甚至不惜作假,引發了資本市場對于中國互聯網概念股的恐慌和質疑,包括麥考林、盛大科技、CDC等多只中國概念股被停牌或退市,原因包括過度包裝、未能滿足信息披露條件、不符合交易規則、財務遭質疑等,而2010年新上市不久的人人網、網秦、世紀佳緣等上市當天或不久都宣告破發,缺乏亮點的財務報告讓投資者紛紛大跌眼鏡,一些美國投資者和研究機構甚至專門針對中國概念股“打假”,以做空為目的進行操控。這些企業的表現也拖累了整個行業,更傳遞出一窩蜂上市過程中“泥沙俱下”和公司商業能力虛空的“早產”癥狀。以人人網為例,這家主打SNS的網站2010年第三季度的凈利潤是730萬美元,一年后單季度的凈虧損達120萬美元,主要源于其旗下的一家團購網站糯米網在2010年第三季度高達740萬美元的虧損,在人人網3420萬美元的總營收中,這家團購網站只貢獻170萬美元的營業收入(不到1/20);國內互聯網公司這種亂涂“花生醬”、缺乏持續成長能力的現象比比皆是,老牌門戶新浪在2011年第三季度還迎來了3.36億美元的凈虧損3.36億美元,其中包括2.812億美元的投資性虧損。盡管新浪在“微博”這樣所謂的SNS新興戰略業務上大手筆投資,但此微博充其量還只是個媒體社區,與Facebook的社交媒體概念相去甚遠,當然另一方面,新浪在中國房產信息集團、麥考林和土豆網等投資中都出現了巨額投資虧損,投資人當然不希望看望新浪網從一家互聯網公司變成財務投資公司,這樣的“花生醬”戰略真正損害的還是新浪自身未來的可持續創新能力。
從新技術引發的破壞性創新巔峰,回落到一種庸常的平均利潤水平,這是任何一種新技術和新興行業都無法避免的命運,90年代廣泛普及IT技術和互聯網熱潮正在遠離當年青春期的狂飆突進,顯現出面孔蒼白、精神疲憊的“中年”癥狀,這是行業中人徒喚奈何也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伴隨著明顯的行業從發展高峰跌落,中國互聯網和美國市場一樣也必然由此進入一個缺乏想像力的年代(美國互聯網界現在最大的懸念只剩下Facebook即將在2012年開始的IPO進程),只能說,現在是該向互聯網高潮說再見的時候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