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它新成立的基金公司相比,浙商基金不管是在注冊資本,股東實力、還是在投研團隊方面,都很沒有優勢,這也就注定了其生存之路也更為艱難。今年公司發行新產品的業績一直不太樂觀,在債市火爆的2012年,公司日前成立的債券型基金卻創下了最低債基首募規模的記錄。
“應對一系列挑戰固然壓力很大,卻也能讓我們更早地培育和塑造對市場的適應性,特別是對持有人信托責任的理解。”浙商基金表示。目前,浙商旗下基本的產品線已初步鋪設完成。“接下來我們會進一步完善產品線,加強投研團隊的建設,同時積極拓展專戶業務。”
“家底”最薄
2010年10月21日,這家注冊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基金公司宣告成立,注冊資本1億元,剛剛達到法律規定的“底線”,“家底”最薄。股東方面,浙商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養生堂有限公司、通聯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浙大網新集團有限公司各出資25%共同發起設立。
顯然,與其它新成立的基金公司相比,浙商基金在注冊資本,股東實力方面均處弱勢,由于偏居杭州,浙商基金對人才也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投研團隊方面也是捉襟見肘。
這從公司旗下第一只產品的首位基金經理就可以看出。作為一家新基金公司,首只基金的業績表現責任重大,其成功與否背后的意義可想而知。而浙商基金卻為公司首只新基金,選擇了一位并沒有基金管理實戰經驗的掌門人。
2011年5月17日,浙商基金成立后的首只產品浙商聚潮宣告成立,公司寄予厚望的卻是一位沒有經驗的基金經理姜培正。履歷顯示,姜培正為華東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英國華威大學經濟和金融理學碩士。歷任平安證券(微博)綜合研究所研究員;國聯安基金(微博)研究部研究員;浙商基金投資管理部研究員、研究主管?,F任浙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管理部副總監。
從這番履歷不難看出,首只產品的掌門人,卻在基金實際管理經驗方面干凈得如一張白紙。其從業經歷顯示,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研究員的工作。
“新人”當道投研團隊薄弱
據浙商基金透露,目前公司投研團隊中,共有十五、六人,還是比較薄弱。但浙商基金在新產品發行方面,還是頗為積極。目前公司旗下共有4只產品,分別是普通股票型基金浙商聚潮、混合型基金浙商新思維,指數基金浙商滬深300指數分級以及剛成立不久的債券基金浙商聚盈信用債,分別由四位基金經理擔綱,即姜培正、陳志龍、關永祥、洪慧梅。合計資產管理規模為14.34億元。
然而4位基金經理中,除了陳志龍外,其余三位均是沒有基金管理實戰經驗的“新人”。資料顯示,陳志龍具有5年的基金從業經驗,歷任中銀國際證券資產管理部分析員、經理;中銀基金研究員;基金經理、基金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投資決策委員會成員、副總裁;專戶理財部投資總監。目前陳志龍還擔任著浙商基金總經理助理、投資管理部投資總監。
關永祥,則曾經擔任過華泰證券、泰陽證券研究員;長信基金(微博)數量策略研究員;國聯安基金數量策略研究員?,F在則是浙商基金策略發展部副總監。洪慧梅則是典型的“80”后基金經理,1983年出生。
業績穩健發行異常艱難
雖然是一個“嶄新”的團隊,但浙商基金旗下兩只偏股型基金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同花順統計數據顯示,浙商聚潮自成立以來凈值下跌了16.93%,期間在同類型的256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中排第79名,位于前30%的位置。而成立于今年3月8日的浙商新思維混合,截至昨日,凈值下跌了4.6%,區間在同類型的142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排第31名,位于前22%的位置。“這樣的業績對于一家剛成立不久,股東及投研實力均沒有優勢的公司而言,確實很不容易。”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雖然業績不錯,但由于渠道方面不占優勢,浙商基金旗下的新產品發行依然是非常艱難。在股市不景氣的背景下,今年以來債券型基金發行火熱,但就在一些大型基金公司或者銀行系基金公司債基募集屢屢破百億的情況下,日前浙商旗下的首只債基首募規模卻僅僅超過2億元,創下了今年以來債券型基金的最低募集規模。日前浙商基金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旗下的浙商聚盈信用債的首募金額為2.87億元,其中有效認購戶數為1892戶,戶均認購為15.17萬元。而相比之下,招商信用增強債基“一日售完”,募集規模達到37億元,萬家信用恒利純債基金業提前結束發行,今年募集額度最低的信用債,規模也達到了8.06億元。
產品線已初步鋪設完成
面對行業困局,浙商基金在接受《投資快報》記者采訪時也是侃侃道來,“基金行業在經歷了07年的超常增長后,近幾年來進入了一個更具競爭性和市場化的環境,新公司在團隊建設、渠道拓展等方面都面臨著與‘60前’公司起步期不曾遇到的多元化競爭格局。”
“但是,這未必不是件好事,應對一系列挑戰固然壓力很大,卻也能讓我們更早地培育和塑造對市場的適應性,特別是對持有人信托責任的理解。”浙商基金表示。
據透露,浙商基金一開始就明確自己作為一個資產管理領域服務性機構的定位,以及受托人、管理人的形象。目前,浙商基金旗下從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到指數型基金,再到剛成立沒多久的債券型基金,基本的產品線已經初步鋪設完成。“接下來我們會進一步完善產品線,加強投研團隊的建設,同時積極拓展專戶業務。”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