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表示,自己不會做投機,但會做創業投資。新京報記者 李冬 攝
俞敏洪
新東方集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全國政協委員,1993年創立新東方學校,后發展成全國最大的英語教育培訓機構,并成功在美國上市。在經營公司之外,他也積極支持、投資新公司,還與新東方創業團隊一起在全國高校舉辦了大量免費勵志演講。在創業、創新、民營經濟發展、年輕人人生選擇方面,他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年輕人創業無需鼓勵
新京報:現在也有很多呼聲提到鼓勵創業,尤其是年輕人,你有什么建議?
俞敏洪:現在鼓勵年輕人是一個誤解,美國那樣的國家,也沒有這樣的說法。年輕人創業不用鼓勵,有想法的自己出來了,鼓勵的最后都失敗了?,F在鼓勵大學生、年輕人創業是一種誤導,讓大家不安心于工作。
新京報:現在中國的創業環境,在你看來與以前相比是不是更好了?你覺得有哪些方面仍需要改進?
俞敏洪:創業環境要分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中國經濟還在發展,還在提供各種各樣的機會,尤其是中國的整個經濟在向服務業傾斜。所以這是一個機會。
但是另外一方面,資源性的行業越來越被壟斷。這導致想進入資源性行業的民營企業越來越弱。
所以這應該從兩方面來說,一方面要支持服務業,一方面要把資源性的創業行業也讓給民間來做,政府應該只控制極少數的戰略性的資源行業。民間力量的效率一定是要大于國有企業。
新京報:去年底你說在國內創業需要四個方面的條件,包括政府支持、創新意識、冒險的投資者、創業者的學習能力等,你是怎么看創業需要的條件的?
俞敏洪:我都差點忘記了(笑),這里說的條件,前面和后面都是緊密相連的。政府給的創業環境還不能只是口頭上的,政府天天在喊要支持創業,要拿出實際行動來。
創業首先需要創業者本身的創新意識,把事情做大的執行能力和判斷能力,否則人家也不會給你投資,政府支持也沒用。所以這四個方面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新京報:去年以來也有不少扶持民營企業的政策,比如“新36條”等等,在政策扶持民營企業方面,你有沒有什么新的期待?
俞敏洪:我一條都沒有讀過。不管出多少條,如果不進行本質上的對民營企業的政策調整,是沒有用的。
新京報:你自己,除了教育產業,是否還考慮投資別的行業,為什么?
俞敏洪:我會啊,我自己也是一個投資者嘛。你有了錢就得用,你不能買房子放在那是吧,這個價值并不高。我會用錢來支持新生事物的發展。我會把錢投入高科技、與教育行業發展相關的,以及我認為在產業方面帶動中國未來發展的行業。
我不會做投機,但我會做創業投資,或者說發展投資。
新京報:現在有沒有現成的例子?
俞敏洪:我已經投了七八家,李開復的創新工場我不就是股東嘛。但是具體投了哪些企業我還不能告訴你。我只能說它跟人才發展、高科技發展、教育發展、文化發展、創意發展的相關領域。
民企要隨時準備過冬
新京報:從你自己的經歷看,在創業過程中企業家最怕什么?什么是最不可控的因素?
俞敏洪:最不可控的還是政策。任何一項政策都可能影響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國家出臺政策的時候盡量謹慎,盡量從保護企業發展的角度來著手——不管是法律政策、財務、稅務政策等,甚至包括意識形態政策,其實對企業都是至關重要的。
此外,經濟的上升起伏也是沒有辦法的?,F在一批中小企業倒閉,就是因為中國的出口減少,像這個東西也不能怪政府,這是一個世界大勢。
民營企業可控的因素是什么?就是每時每刻要準備過冬。寧可少賺一點錢,但是要儲備足夠的現金;寧可發展得慢一點也要儲備足夠的實力。這是最重要的:不能冒進,不能太樂觀。
新京報:宏觀經濟的景氣度下行對創業、對民營企業有什么影響?
俞敏洪:有,很明顯,比如中小企業主沒錢了,不送孩子上學了,我們的學生人數馬上就會減少。宏觀經濟的變化一定對任何企業都有影響,馬路邊上的小吃店也不例外。
對五年內經濟有信心
新京報:那你對未來一兩年經濟復蘇樂觀嗎?
俞敏洪:我不會看好明年后年經濟就會復蘇,但我對五年內的經濟還是有信心的。
一方面是我認為新一屆的領導人一定會推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一定會制定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更加開明的政策。
同時中國政府有足夠的實力調動國家資源來進行大型項目的建設,因此經濟的滑坡不會太快,但要形成經濟回升,或者新一輪繁榮的大潮,我估計要三到五年時間。
新京報:你怎么看中國經濟的轉型?哪些行業是你所看好的?
俞敏洪:我覺得中國經濟轉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未來的轉型一定是中國大項目的投資會越來越少,因為現在已經投得差不多了。第二可能是基于土地政策的改變會有變化,但什么時候還不確定。未來有一天國有土地政策松動,有可能帶來新一輪經濟繁榮。
另外全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都是在向服務業轉型,包括高科技產業,比如facebook、google、yahoo等,都是服務業;而中國的高科技相關的服務業,甚至聯系不是很緊密的服務業一定會蓬勃發展。
還有中國的農業經濟會有一個大的轉變,因為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外出,未來出現大農場,農業公司是有可能的。
中國公司融入全球可能要十年
新京報:怎么看中國經濟和中國公司全球化的情況和挑戰?
俞敏洪:從國外不接受中國公司,到被迫接受中國公司到中國公司融入全球,這可能需要十年的過程?,F在從政府到各個機構都不接受中國公司,因此我們現在在海外最多的是非洲的礦產投資等等。
在發達國家的并購重組還不夠,未來中國品牌有100個能在海外橫行時,就說明中國經濟已經融入全球了。
新京報:新東方在美國上市,但如果國內更早就有目前的創業板等環境,你會考慮在內地股票市場上市嗎?
俞敏洪:到今天我也不會選擇在國內上市,因為我覺得中國的股票市場是不規范的市場。波動太大,政策變動太快,因此我寧愿選擇一個監管嚴格,但變化不那么大的市場。
盡管新東方今年受到了美國市場嚴峻的考驗,但我仍然認為美國市場是新東方可以信賴的股市。
新京報:但在美國上市的教育培訓企業已經很多了。
俞敏洪:是,上市的已經很多了。但上市本身并不說明公司經營得好。你看中國公司被美國市場摘牌了多少個?上市公司就是好公司這是一個誤解,有些領域甚至比不上市的爛公司還多。
用民間力量推動改革
新京報:2011年你說過希望推動一些制度性變革和程序性爭議,這說的是哪些問題?
俞敏洪:當然是制度性的變革,用民間的力量推動。我自己是全國政協委員,在企業家中間也算核心人物之一,如果我們能做到和政府合作,將一些制度性的東西改變得更有利于民營企業,我們是樂見其成的。
這是一個籠統的東西,總體來說希望法律條文、稅收等方面向有利于民營企業生存的方向發展,希望政府擺脫一次性斂財這樣的心態。
新京報:在這方面,現在不是有“營改增”這樣的設計來改善稅收方面的問題嗎?
俞敏洪:營改增反正對于新東方來說是稅收增加了。我不知道對全部企業來說平均是什么情況。如果說營改增最后結果是整體納稅水平下降了,這就是一個好的行為。
從新東方本身來說,增加了,還增加了不少。也有可能是因為新東方所處的行業的問題。
現在鼓勵年輕人是一個誤解。年輕人創業不用鼓勵,有想法的自己出來了,鼓勵的最后都失敗了?,F在鼓勵大學生、年輕人創業是一種誤導,讓大家不安心于工作。
同題問答
通脹不能看數據要看感受
●能推薦你今年讀的一本書嗎?
俞敏洪:《羅馬人的故事》,已經出了第七本,我也讀到了第七本,其他的書也有不少。
●2013年,如果你有500萬元多余的現金,你愿意用來買房子還是用來買股票?還是用于其他?
俞敏洪:投資,投中國的企業。從來沒有買過多于自住的房子,那不是我的方向。錢只要在市場上流通,只要不挖個洞藏起來,都能促進經濟的增長。
●如果你的朋友中有人計劃移民,你支持嗎?
俞敏洪:這是自由選擇,不存在支持不支持?,F在應該有一個全球人概念,他愿意移民到什么國家去,只要不傷害兩邊,這就是一個自由選擇的過程。這不存在愛不愛國的問題。
●2013年,你擔心通脹重來嗎?為什么?
俞敏洪:肯定會有。今年可能有10%吧?實際肯定不止CPI數據那么多。新東方平均員工工資漲12%,員工還是說不如去年舒服。通脹不能看數據,要看人們的感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消費漲幅還是蠻大的。
●能否用一句話回答:過去1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核心動力來自哪里?
俞敏洪:國家大項目支持和國家資源調配,民間力量應該只起到了百分之三四十的作用,但未來我覺得應該倒過來,才是正常的狀態。
(原標題:俞敏洪 支持創業需要實際行動)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