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高交會已經落下帷幕,翻看往屆高交會成交案例,項目與資本因對接而“聚合”裂變的故事接連上演。大族激光、同洲電子、騰訊……高交會清晰記錄著它們從出生到成長的軌跡。
比如1999年第一屆高交會上,尚處于創業初期的騰訊拿到了第一筆來自IDG和香港盈科數碼的220萬美元風險投資,自此,騰訊一路高歌猛進,迅速成長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
同洲電子亦是如此,就在第二屆高交會上,多家創投公司相中同洲電子,紛紛表示了投資意向。2001年2月,達晨創投、創新投資、深港產學研、高新投資等4家風險投資機構正式入股同洲電子,帶來了2000萬直接投資和約6000萬間接融資,在資金上為同洲電子飛速發展提供了條件。后來,同洲電子于2006年在中小板上市。
再比如,寶德科技、研祥科技、科大訊飛……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都通過高交會的平臺獲得了風投資金的注入或關注,從而架起了項目與資本對接的橋梁。
正是在這些成功案例的示范效應下,一年一屆的高交會成為眾多創投機構眼中尋找項目源的富礦,很多投資機構都會派出多路投資項目小組,泡展會,找項目,力圖在高交會上挖到“寶”。
不過,這樣的情況在近兩年舉辦的高交會上似乎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以今年的第十四屆高交會為例,盡管高交會依然匯集了數量龐大的科技創新企業與小微企業,但是不少參加展會的投資人士依然感嘆“好項目難找”。
在會展中心二樓走廊區設置的“科技創業型小微企業展區”云集了數十家科技型小微企業,其中不少企業明確表示為尋找資金支持而來,甚至大張旗鼓地打出了“誠邀投資入股”的海報。
不過,緊挨著這些小微企業的創投服務機構似乎興趣不大,“如今創投競爭很激烈,很多機構的項目發掘都已經下沉到各個地方,項目信息的傳播也很快,直接在展會上找到好項目的機會越來越小。”一位參展的創投機構人士表示,即便是不錯的企業項目源來參會,背后早已排著一長串創投機構。
作為深圳本土知名創投機構的達晨創投,公司工作人員在高交會第一天就早早趕到展區,“應該有不少投資經理都會過來看看,尋找項目是一方面,高交會上一系列專業論壇對于投資經理了解行業發展趨勢、產業最新動態等都很有幫助。”
事實上,隨著創投業近年來的快速發展,諸多主要投資于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投機構對在高交會找項目的依賴度已下降了不少。廣東粵科風險投資集團的一位參展投資經理稱,高交會開幕首日前來咨詢的企業并不算太多,主要想從專業展區和論壇里獲取行業發展的最新信息。
應該說,從騰訊、同洲電子等例子就不難發現,這些優質企業被投資機構發掘的經典例子比較集中發生在時間靠前的幾屆高交會,而越往后我們也越來越少地聽到類似的故事。這一方面與行業發展變化有關,以前多是項目找錢,而在創業板推出后,尤其是全民PE的出現,機構找項目、搶項目成為常事,優質項目本身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創投機構在賺大錢、賺快錢思維的驅動下,心態浮躁,少了些與中小企業同成長、賺企業成長價值的耐心,眼中少有好項目。
或許正如某投資機構人士所言,隨著投資行業競爭的激烈,以及項目源信息的快速傳播,高交會連接項目與資本的直接作用也許有所減弱,但每年發生的數量龐大的創投投資案例中,通過高交會建立認識并且投資的或許也不少??偟膩碚f,高交會依然還是投資機構不能錯過的平臺,大量的前沿技術和模式創新企業都會選擇在高交會上展示,很多時候機構都是通過高交會了解到相關情況并跟進,這或許比直接撞上一兩個好項目的意義要更為深遠。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