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家排隊IPO的公司都忙壞了。”一名排隊IPO企業的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由于年前證監會突擊發布《關于做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財務報告專項檢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規定目前正在排隊的800多家IPO企業的中介機構必須在今年3月31日前遞交自查報告,證監會將在自查報告審核基礎上,開展重點抽查工作。
一名保薦代表人向記者表示,“這是頭一次收到這樣的通知,通知里對于業績下滑企業的勸退意味較濃。”自去年IPO審核停滯至今,IPO堰塞湖不斷擴容,隨著證監會的“突擊檢查”,IPO企業在今年將遭遇“最嚴”審核。
要求上報工作底稿
此次證監會的突擊檢查可謂“真槍實彈”。
“此前只需要向證監會遞交招股說明書等結論性的材料,對于保薦機構的工作底稿并不要求上報,但此次卻要求上報。”上述保薦代表人透露,這次通知明確要求各中介機構在自查報告中逐項說明對各項財務問題的落實情況、核查過程和核查結論,并明示具體核查人員、核查時間、核查方式、獲取證據等內容。
“雖然按照相關規定,保薦機構的底稿必須充分符合法律法規,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部分券商機構也會為迎合客戶的需求,對于部分問題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該保薦代表人指出,“底稿是反映一家中介機構是否細致地完成了本職工作的最直接證據,與結論性的材料相比,底稿更明確地反映了中介機構做了多少工作。”舉例來說,就上市公司的供應商來看,如果上市公司聲稱有20家供應商,底稿內將明確地包括這20家供應商提供的蓋章等函證,以明確地反映公司與供應商之間的往來關系。
“有的公司上市較為匆忙,從而導致保薦機構的工作做得不夠細致。很多應該審核的地方,保薦機構也就聽信上市公司的說法,沒有履行審核義務,工作不夠細致。”一名上市公司董秘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要求中介機構特別關注發行人是否存在自我交易、關聯方代為支付成本費用等、與利益群體 (保薦機構、PE機構等及關聯方)發生交易往來、體外資金支付貨款、壓低員工薪金、調控期間費用等十二項粉飾或操縱利潤情形。
“在這次自查中,將在最大程度上擠干擬上市公司的財務水分,”上述保薦人指出,由于此前保薦機構對于上市公司的連帶關系并不緊密,但這次證監會明確要求保薦機構勤勉盡責,并且加大了對保薦機構的處罰力度。
“《通知》要求首發公司及相關中介機構嚴把信息披露質量,堅決遏制虛假信息披露行為。檢查中發現存在嚴重執業質量問題的,將轉相關監管部門依法處理;發現財務造假、利潤操縱等明確線索的,將轉稽查部門做進一步調查;涉嫌犯罪的,將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上述保薦代表人表示,雖然法律法規對于中介機構有了上述明確規定,但是通過《通知》的形式進一步強調了保薦機構對于上市公司的連帶責任。
“所以此前工作已經做得很扎實的企業并不擔心,但是那些匆匆忙忙上市的企業,中介機構就必須細化相關的材料,花更多時間來彌補不足。”上述上市公司董秘表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企業自己會要求放慢審核節奏。”
最長爛尾IPO項目“撤單”
最嚴核查無疑將令更多的處于IPO“堰塞湖”的企業放棄闖關。
證監會于1月5日公布的首發申報企業情況顯示,排隊IPO企業已經從837家增加至882家,IPO“堰塞湖”的壓力有增無減。其中滬深主板、中小板共541家,創業板341家,過會待發企業89家。自2012年8月以來,IPO審核兩次斷檔,十一假期過后曾短暫開啟,但兩家公司上會后又重新停滯至今。如何緩解IPO“堰塞湖”之困成了當務之急。
自2010年以來宏觀經濟陷入疲軟,眾多行業出現業績下滑,導致多家公司業績不符合上市要求被迫撤回材料。據證監會公布的IPO審查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共有67家IPO遭遇撤回厄運。
其中由于創業板對于業績增長有明確規定,所以該板塊也成為“重災區”。根據證監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創業板有44家企業終止審查。同時,截至今年1月3日,創業板有21家企業終止審查。
上述數據在《通知》正式落實之后將再被刷新,上述保薦人表示,“更加嚴格的要求之下會有更多業績不達標的企業會主動要求撤回。”
就在證監會公布《通知》當日,A股市場保持“過而不發”最長紀錄(5年)的遵義鈦業成為2013年度首家被終止審查的公司,這也是A股最長爛尾IPO項目。
遵義鈦業的終止審查被認為與業績相關,與之類似,天津天大求實電力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也因業績原因最終于去年中止審查。
“在《通知》落實的過程中,企業的業績問題將首當其沖,業績造假的可能性將被降到最低。”上述保薦人表示,此次自查將根據《關于進一步提高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質量有關問題的意見》以及《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等相關規定來實行,要求極為嚴格。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