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一批互聯網創業者很多都有海外留學背景,李彥宏、古永鏘,后來者王興、包括最近見報率很高的杜一楠,曾幾何時,風投們都青睞在海外鍍金回來的創業者。他們有漂亮的背景,有知名IT或者金融機構的從業經歷,喝過硅谷的水,吹過紐約的風,有著從資本主義國家帶回來的先進理念。按照一般的推論,似乎他們要想獲得VC的青睞本錢比本土的草根們要多——海外歸來的杜一楠就輕易獲得了幾輪總共幾千萬的融資。然而事實如此嗎?看看投資人@李軍華怎么說。
“老牌的基金早就不投海歸了,尤其是那種高薪大公司回來的海歸。麥肯錫這類公司出來創業的幾乎沒有一個成功的,國內成功的互聯網公司——網易、騰訊、阿里巴巴、新浪,都是本土的草根創立的。”事實上現在整個投行對于海歸創業者都不感冒。由青睞到不感冒,這中間經歷了一個過程:海歸創業者項目的不斷覆滅,尤其是在億唐燒光了投資人5000萬美元的融資并以失敗告終之后,投行對于海歸創業者的熱情就冷靜了下來。
關于億唐,互動百科介紹如下:
1999年,剛剛獲得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唐海松創建億唐公司,并很快搭起一個了由5個哈佛MBA和2個芝加哥大學MBA組成的“夢幻團隊”。憑借誘人的創業方案,他從兩家著名美國投資商DFG、SevinRosen手中拿到兩期共5000萬美元融資,但這個坐擁億萬風投、哈佛MBA團隊、“明黃色一代”等諸多概念光環的億唐,卻在長達七年的時間內,一而再、再而三地與各種商機失之交臂,最終以失敗告終。
“1999年的5000萬美元等于現在的5億,這個事件的影響力可比24券的倒閉要大得多。”
從那個時候開始,“海歸”這個身份就基本上再也不能為創業者加分。杜一楠之所以能拿到投資,更多的是因為做的團購項目是一種在美國被印證過的大獲成功的產品模式,恰好又趕上了互聯網的投資狂潮。占據了天時,投資者看中他的產品一點也不奇怪。
對于杜一楠的失敗,李軍華覺得一方面是整個團購行業本身造成的,另一方面還是杜一楠本身的問題:一下子從幾十個人的團隊擴張到四五千,這種花錢的方法真是匪夷所思。“如果我是杜一楠,這筆融資要慢慢花啊,押兩年,等大家都拼得差不多的時候,我帶著幾千萬站出來了。做項目眼光要放長遠一點,不要著急去跟人家拼規模、拼用戶,活下來才是制勝的法寶。”
草根創業者相比起來更愛惜投資人的錢。李軍華舉了一個例子:馬云最初拿到的一筆500萬美元融資,一兩年內都沒有花掉多少;如果他也像杜一楠那樣一年就把這500萬燒光,就不會有后來的阿里巴巴了。
投行對海歸的不感冒,一個客觀事實是海歸要價過高。他們大多有一些資本,因此創業要放棄的東西比較多,沉沒成本一高項目要價就下不來。但這些背景對投資人沒有意義,對投資人來說:面對類似的項目,在沒有辦法確認創始人能力的時候,他們當然愿意投一個相對來說要價更低的本土團隊。
“如果要說海歸創業者有什么缺點,最大的缺點就是眼高手低。”李軍華說他不喜歡夸夸其談、長篇大論的人,腳踏實地的創業者更得投資人的偏愛。
另外,和草根創業者相比,海歸最大的死穴就是都有退路,他們在公司經營不善的時候大可一個轉身又回到年薪二十萬美金的老行當里去,輸掉一個公司對他們來說不算是致命打擊;但草根創業者沒有退路,所以只能咬牙挺住。創業本身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沒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又怎么有資格成為那剩下的十分之一?
作為投資人,李軍華說到了個人投資偏好:“有爆發力的項目,有市場空間,有強有力的團隊。”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