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疫和地震突然降臨,今年的春天過得格外艱難。我個人比較不能接受每當這時,反應靈敏的“分析師”跳出來告訴大家,受災對哪些股票會是利好消息,還冠以諸如“地震利好板塊”之類的專業名詞。感情上總覺得在此時投資獲利是建立在災區的痛苦之上。但平心而論,作為金融業的一員,確實應該客觀分析任何會對投資產生影響的因素。災難無疑影響力巨大,且不僅來自自然,也包括任何行業都會經歷的災難性的蕭條。
總的來說,VC是一個抗災力比較強的行業。2008年的“金融海嘯”,投行受災最為嚴重,對沖基金是難兄難弟,不可計算的財富轉瞬消失。歐洲飛往澳洲的航班本來坐滿了前去度假的金融精英們,而那時,他們懶洋洋的度假笑容消失了,企圖去澳洲看看有沒有工作機會。能讓高傲的歐洲金融精英放低身段去謀個飯碗,是因為彼時全球的金融行業都充斥著裁員和倒閉。但在我的記憶里,金融危機反而是國內VC最忙碌的時期,創業項目估值普遍大幅降低,所有項目都急于盡快融資過冬,幾乎喪失了議價能力,VC基金都忙著趁低價把大量項目投到麾下。萬事總有周期,總有經濟復蘇的一天。另外,VC基金都是先募資,投一個項目,花掉一部分資金,不會把所有資金直接砸出去,所以在金融危機的嚴冬里,VC幾乎個個都是有余糧的地主,所謂“手中有糧,心里不慌”,錢多人膽大的基金趁低價囤積項目,錢少人謹慎的也可以守著現成的資金熬過低谷。不管經濟如何蕭條,有錢人永遠存在,永遠貪婪,他們依然需要投資。VC行業算是金融危機時期一個相對安全的避風港,我所在的基金就在2008年完成了一輪新的募資。
在抵御金融行業自身災難時,VC總體表現不錯??墒?,VC的工作是跟各個行業的創業項目打交道,如果災難降臨其他行業呢?如此產生的影響太難概括了,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還是從2008年金融危機說起,國家投入四萬萬億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動車是資金投入量最大的基建項目之一。不少VC動用各種關系,削尖腦袋也要把錢投到動車制造和運作的相關項目。隨著動車線路的陸續開通,相關企業借著大勢也到了上市的時機,投進去的基金很得意,簡直是坐等著豐厚的投資回報。結果,突然發生了“溫州動車事故”,一輛車出事,整個行業被牽連。就算你只給動車生產了幾顆螺絲釘,那也得查。更何況,那些打算上市的公司都一直號稱承擔了動車制造和運行的核心環節,自然是要反復調查。情況至此,上市自然成了泡影。中國的上市是排著隊的,業內戲稱“堰塞湖”,類似于我們去餐廳排隊等位,一旦錯過你的號,就得重新排隊。機會如此來之不易,連獲得站到等候隊列里的機會,都要付出大量的時間、財力、精力。這些因為動車事故調查錯過上市的項目,不知道要付出多少才能走過冗長的調查、洗清自己承擔的責任,還要再次重復這些消耗,排隊等待上市。事實上,第一步就幾乎拖垮整個企業。投資的VC基金們,眼睜睜看著豐厚回報從唾手可得變成了遙不可及。
不過,總有人從災難得到“好處”。10年前SARS來襲,有一家企業得到迅猛發展,它就是大名鼎鼎的B2B網站阿里巴巴。“感謝”SARS,讓大家不愿見面,但業務總得做,互聯網的B2B服務提供了絕佳的機會。本來,電子商務在10年前還是很新的概念,SARS的來襲卻激發了市場需求。然而,這樣的成功不可復制,也不能被期待。VC是長期投資,不是倒賣股票的游資,即使有阿里巴巴這樣的案例,也不會讓VC在每次災難后都立刻想著如何去尋找這樣的項目。
天災總是令人畏懼,但從投資的角度,VC們沒有那么害怕。因為資本的首要特點是貪婪,貪婪總會讓人忽略其他,包括恐懼。這一點適用于整個金融界,看看故態復萌的投行們就知道了。但VC最重要的規避風險的法則,就是分散投資。在不同時期,投不同的行業和地區,東方不亮西方亮,有賠錢的項目也有賺錢的機會。一次天災的力量再強大,也不足以毀滅所有。因此,我相信VC會一直存在、賺錢,直到世界末日那一天。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