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有兩種華人“二代”:在硅谷長大的華人“二代”和去美國的留學生“二代”。這些“二代”成為了創業華人的主力軍。越來越多地獲得美國主流投資人的關注度和資金支持后,他們將成為硅谷迅速崛起的新勢力。
T先生最近終于碰到一個令他怦然心動的項目。
他神秘兮兮地把商業計劃書拿給我看,我也不禁眼前一亮。這個項目是時下最火的“可穿戴設備”,技術團隊在美國硅谷,生產基地在中國廣東,目前在美國已經有不錯的用戶基數,一旦引進,我們預測中國的用戶數可以在美國的用戶數后直接加三四個零。再想象一下在中國可以拓展行業大數據分析……T先生領投,我們跟投,就這么愉快地決定了!“兩周后我正好去美國,直接把這項目拿下!”T先生信心滿滿地向我保證。
兩周后T先生按計劃飛往硅谷。很快傳來消息,這個項目已經被別的基金搶了。“這不可能!硅谷創業項目那么多,什么時候輪到過華人的項目被搶啊?”這話如果從老外嘴里說出來,那是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但作為中國人,我完全可以擔保這是個事實。一個剛剛拿出商業計劃書的項目,怎么會在兩周內從美國硅谷拿到美元投資呢?T先生悻悻地說:“是被中國的美元基金投了!”
我一直以為,中國VC投資人拿著美元在美國投項目還只是個趨勢,沒想到已經是如火如荼的事實。兩周時間,就讓我失去了一個項目。
我等著向T先生興師問罪,結果原定去美國十幾天的他拖了將近一個月才回來。我的不滿與日俱增地醞釀著。T先生回來后很快約我見面,我板著臉還沒來得及“問罪”,曬得黝黑發亮的T先生帶著新學會的美國人做派,夾著英語夸張而興奮地向我描述:“我要在硅谷租一個大house,帶pool那種,你知道,就像電影《社交網絡》里Zackburg(Facebook創始人)的辦公室那樣!這個house會是我們的孵化器,我要網羅硅谷的華人創業項目!我還要把國內的創業者扔到硅谷封閉開發!我還要……”
他好像壓根不記得我們被搶走的那個項目了,我忍不住潑冷水:“你是第一次去硅谷吧!做這么大的夢!你搞得定嗎?”“當然!”T先生仿佛年輕10歲一般地豪情萬丈:“你不知道,我見某某某的時候,他本來只給我半個小時的時間,后來我們聊了一個半小時!”這位某某某是VC行業里的傳說,由于他即將成為T先生新的有限合伙人,我們尚不能透露他的名字。他的日常行程應該是以10分鐘為單位計算的,居然和T先生能聊一個半小時,我諷刺說:“是因為你有一半時間用來翻譯了吧!”這么赤裸裸地嘲笑T先生英語不好他居然毫不生氣,得意地說:“才不是呢,我只是告訴他們我來自中國,硅谷的老外都很感興趣,越是大佬越感興趣!除了他,還有好幾位神話般的投資大佬,一聽說我有十幾年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經驗,都很輕松地約到了他們。我還在美國辦了個生日party,居然來了將近100號人,好多都是創業者。我是第一次去硅谷啊!現在去灣區,你說我的名字,應該有不少人知道了!”
美國資本關注中國市場不是新聞,硅谷也一直有很多很多華人。這一個月來我的微信朋友圈幾乎被“在加州過夏天”的照片刷屏,滿眼都是美利堅的碧海藍天芳草地??墒?,美國不是出了名的“好山好水好無聊,養娃遛狗芭比Q”嗎?這些充滿創業激情的華人從何而來?
T先生用一個月的考察回答了我的疑問。
硅谷有兩種華人“二代”:在硅谷長大的華人“二代”和去美國的留學生“二代”。這些“二代”成為了創業華人的主力軍。長在硅谷的華人二代們對各種創業故事早已爛熟于心,T先生這次就認識了好幾位身家過億的華人創業者。據說Instagram的第9號創業者就是一名華人。而從中國去美國的“二代”留學生,早就不是苦哈哈打工掙錢或拼命讀書拿獎學金的書呆子了。硅谷長大的“二代”們有創業激情和想法,華人留學生們有優越的家庭背景,很多創業者直接從家里拿到了創業資金,而且知道利用家庭在中國的背景。美國的創業者敢在項目早期就選擇中國外包廠商進行生產嗎?不敢。硅谷的華人創業者沒這個擔心,“讓我舅舅姨媽二大爺開的工廠幫我們加工”就可以了。這些二代的創業,靈活地組合了“美國的技術+中國的生產”,具備如此條件,難怪都是投資人跟在創業者的屁股后面跑。
其次,硅谷不愧為最先進科學技術的集散地。T先生說:“你想想,你讀書時候的學霸們都去哪兒了?不都是在美國嗎?”還真是。固然有很多紈绔子弟在美國紙醉金迷地留學,但硅谷滿街游走的大多還是學霸和學霸的孩子們。論智商,華人本來就笑傲世界民族之林,據說斯坦福的新生里,華裔的比例快達到四分之一了。我一位女朋友帶孩子去硅谷過暑假,在一次尋常的BBQ家庭聚會里看到了一位其貌不揚的帶著倆娃的家庭婦女。據說此女創造了斯坦福某專業創辦以來的考試最高分,基本屬于同學們都在60分徘徊,她在90分獨孤求敗。這還不算什么。結婚之后,創業者老公需要開發一個重要的APP,硅谷的人力成本太貴,這位女學霸在家帶著兩個娃,順手就把APP給寫了。在朋友圈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徹底淪為學渣。
只要在中國干過投資或創過業的,都會對硅谷滿地的高技術人才羨慕嫉妒恨。T先生兩眼放綠光地說:“你知道我這次去硅谷見到了多少牛掰的工程師嗎?一個人可以干國內一個團隊的活!” 國內一家天使投資基金曾經問過上百位創業者最需要的幫助是什么。答案居然不是資金,而是“技術人員”。有一家我投過的企業曾經配合美國某游戲公司做開發,開發結束后美國公司派了一名工程師過來驗收,第一天就發現了300多個bug。美國工程師花3天時間解決了30多個bug。一周之后,大家叫我參加給老美開的歡送會。我驚訝地問解決bug進度,老美攤攤手說:“當然沒有修完。但我把前段程序重新寫了一遍。”聽起來很夸張,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我也不會相信技術團隊和技術團隊之間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從那以后,我總是告誡創業者不要吝嗇于吸納最優秀的技術人才。在硅谷的年輕人中,創業毫無疑問是比進大公司更“酷”的一件事,而國外工程師的技術水平,也真的比國內大部分工程師“酷”太多。在美國的創業項目大多擁有世界頂尖的技術水平,無怪乎在中國吃夠苦頭的投資人要趨之若鶩。
過去,華人創業者的項目很少獲得硅谷主流的美元VC基金的關注??墒窃蹅兊淖鎳F在正是熱錢涌動尋找出路的時候,很多國內的VC人本身也在美國留學、工作過,回母校參加個校友會,網羅一批創業項目,送孩子去硅谷參加夏令營,又能順便看一批項目——我看好的項目不就是這樣被搶掉了嗎?國內投資人追捧硅谷創業項目是看中了“美國技術+中國生產”的完美組合,硅谷創業項目引入中國投資人當然是為了撬動中國市場。以互聯網產業為例,以前無非兩種模式,一種是美國的企業直接進中國,基本上全軍覆沒;另一種是中國創業者照搬美國的模式,除了碩果僅存的幾家,其他也死傷慘重?,F在中國創業者在美國創業,以美國市場做試驗,初步獲得認可后馬上在中國投資人的幫助下進入中國市場,存活率應該會提高不少。硅谷華人的創業團隊在中國投資人的幫助下,或許能解決美國商業模式在中國水土不服的痼疾。
當然,主流美國資本不會忽略這些充滿激情的年輕華人創業者和野心勃勃的中國投資人。中國這個巨大市場的吸引力與日俱增,但它對外來資本和商業公司早已不像過去那么友好。美國資本想進入中國市場最好能投資一些華人的創業項目,可是直接投資華人創業項目也逃不開文化差異和溝通的小障礙,于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與中國資本合資設立基金,專投華人的創業項目。過去硅谷的華人大多是穩定的IT大公司技術人員及家屬,安于標本般的中產階級生活,羞于表達、不善溝通,在數量和影響力上甚至都不如印度籍的工程師。越來越多地獲得美國主流投資人的關注度和資金支持后,我相信華人創業者和中國投資人將成為硅谷迅速崛起的新勢力。
“硅谷的華人創業者們沒有短板嗎?”我問T先生。“當然有啊,他們的產品設計、商業化、用戶體驗都太糟糕。一個產品開發出來,我5分鐘就可以挑出十幾個改進意見。”T先生得意洋洋地回答我,“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硅谷創業者們技術太好,容易醉心于最酷最極客的產品設計,結果用戶可能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使用產品。而且國外用戶的付費習慣比較好,不用什么引導,只要設置收費就可以了。但在中國,需要在產品設計中一步步引導用戶付費。所以,在產品設計上,還是中國本土的創業團隊好太多!”T先生打了一個比方,“國外的創業環境簡直是溫室,不用擔心自己的想法被抄襲,也不會有不擇手段的惡意競爭,大家都自由、隨心所欲地發揮自己的創意,哪像在中國,分分鐘擔心出現模仿者,處心積慮誘騙用戶掏錢,還得擔心政策變化!哎,中國創業者真是太不容易了!”
正是這些“不容易”,鍛煉出了中國創業者的十八般武藝。中國投資人的資金,投資硅谷的創意和技術團隊,搭配中國的產品和運營團隊,一起撬動巨大的中國市場。這樣的組合,聽起來真是完美無敵。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