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創投這半年: 項目多了,錢被股市吸沒了
創投小老板一邊欣喜于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后潛在客戶數量猛增,一邊嘆息股市跌宕起伏和當地房價飆升帶走了大量流動資金
做創投這半年多,楊炳龍有了些感慨:好不容易篩選了幾個創業項目,一回頭發現錢都進股市、樓市了。
楊炳龍是深圳一家早期創業投資企業的創始人。公司有十來個人,雖然規模不大,但這半年來可謂經歷市場沉浮。
這位不到30歲的潮汕人發現,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下,盡管上半年深圳的可投資項目比之前要多,但創投市場卻冷清很多。“不少資金流入股市和樓市。就算是碰到好的項目,資金也沒那么容易募集。”
投資機會增多
楊炳龍一年前從律師事務所出來,因為興趣和看好風險投資前景走上了創投之路,并于去年10月注冊了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處于創建或初建過程中的成長性企業是他緊盯的目標。
公司成立后投的第一個項目讓他信心倍增。這是個拼大巴平臺項目,通過大巴拼車的形式滿足上班族的通勤需求,比常規公交便捷,費用低于乘坐出租車和自駕。
楊炳龍當時投了30萬元,所占股份雖然不多,但是項目發展的勢頭喜人,近一輪估值已翻10倍。目前在深圳已經鋪有200多條線路,覆蓋科技園、華強北等CBD區域,近日又獲得Pre-A輪1200萬元融資。
雖然正式走上創投不過一年的時間,但是楊炳龍關注這個行業時日已久。他明顯感覺到,今年以來投資機會增多了。前不久,他在兩個月內就找到了5個合適的項目。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這個時間包括了解項目盈利模式和運營團隊的時間,比以前短;而且這5個項目是從100個項目中精選出來的。”
他分析,創業項目增多了,創投可以選擇的余地也大了。上述5個項目中,其中一個是做烘焙孵化器,給那些有手藝的人提供設備,并整合物流商和銷售。“類似的創新項目比以前多了不少。”他說。
商事改革推動創投數量激增
深圳創業門檻正在大幅降低。深圳市政府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各類社會機構也在為創業者搭建平臺,大批人開始為自己打工。
就拿楊炳龍的母校深圳大學來說,該校通過鼓勵學生創辦企業并入駐該校創業園等方式推動一批批在校生走上創業之路。深圳大學負責與學生創業項目對接的陳一鳴告訴本報記者,企業入駐創業園后,不僅擁有免費的辦公場地,物業費和水電費也全免。除此之外,每年還能獲得3萬~20萬元的資助。
而將背景放大到整個深圳,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浪潮正如火如荼。自2013年3月實行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以來,市場準入門檻極大降低,各行各業新增企業井噴。當年深圳新增商事主體364728戶,較2012年幾乎翻了一番。
深圳組織機構數據統計平臺發布的創投業發展報告分析,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為創投企業提供了大量的潛在客戶資源,激發了當地創投業迅猛發展。2013年,新增創投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78家猛增至729家,增長8倍多。
深圳中小民營企業發達,高新技術產業更是撐起了工業的“半壁江山”,也為當地創投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深圳創投機構基石資本合伙人陳延立告訴本報記者:“上海和北京是外企和國企集中,深圳則是民營企業較多,有錢的私人企業主很多,對于財產保值和增值的需求旺盛。這對創投來說,無論是尋找投資對象還是募集資金,都是個利好。”
創投環境相對平淡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也催生了創業孵化器的興起。
上個月在深圳國際創客展上,除了創客展臺,出現了至少三四家孵化器展臺。創業者每月花費低廉的租金就可以獲得辦公區域,以及法律咨詢和融資等方面的服務。
最近,楊炳龍就成立了一個孵化器,1000多平方米,位于南山區學府路。他將孵化器打造成了“咖啡廳+聯合辦公”的模式,專門面向剛剛踏上創業之路的人。每個辦公位每月收取700元左右的管理費,創業者生意起步之后可以隨時搬到收費高昂的寫字樓。
雖然招租才不過短短一個多星期,但已經有二十多位創業者入駐。
不過,相對于創業者的熱情高漲,楊炳龍覺得上半年的創投市場有些平淡和冷清。“不少資金流入股市和樓市。就算是碰到好的項目,資金也沒那么容易募集。而創業企業需要有資金注入才能跑得快。”
今年上半年,股市風云變幻、跌宕起伏,大量社會資金涌入A 股市場,掀起了“全民炒股”熱潮。而深圳的房價也大幅上漲,個別區域甚至暴漲50%。
目前,楊炳龍正積極籌備路演,為上述5個項目募集資金。“但是預計能投的錢不多,大概兩三百萬元,每個項目平均下來幾十萬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