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了一年的“三板熱”,使得新三板掛牌的諸多好處漸被人熟知,但凡事有利必有弊。這一回就來聊聊,企業上新三板要付出哪些代價。
1、大把的銀子要往外掏
首先,掛牌費用。預計主辦券商的掛牌費用在80~90萬元之間,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費用合計達到30~50萬元。且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籌謀在新三板掛牌,掛牌服務費也隨之越來越高。盡管地方政府對于掛牌新三板雖然有政策補貼(如河北對于上新三板企業補貼150萬元,深圳最高補貼100萬元等等),但是隨著費用增加,會出現補貼無法覆蓋掛牌成本的情況。
其次,維持費用。公司只要在新三板掛牌,就要按照股轉系統要求進行公司治理,做到人員、資產、財務、機構、業務五獨立,要聘用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等,管理成本增加了;同時還要考慮每年增加的券商持續督導費用、審計師費用、律師費等。這對于利潤并不高的中小企業而言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第三,稅收支出。不少企業掛牌前存在偷稅漏稅、財務不規范的情況,掛牌新三板就必須要補交近兩年的稅款。掛牌后,企業基于規范化管理要求,在財務數據上進行調控的可能性也會大大減少,稅務支出增加不可避免。
2、沒有秘密可言了
一方面,信息公開對公司的經營管理層帶來壓力,督促企業規范公司治理:中小企業掛牌新三板后,作為公眾公司,要做到財務公開,履行完備的信息披露義務,接受第三方監管,企業的經營狀況、盈利水平都處于外界關注之中,同時財務信息公開式的、企業難以通過調整報表來降低經營業績的波動,這必然對公司的經營管理層帶來壓力。
原先很多中小企業董事長兼任總經理,大小事都是一個人說了算,掛牌以后,決策權雖然還在老板和大股東手里,但是一切按程序辦事,不像原來那樣隨心所欲了。
另一方面,成為公眾公司后,企業的客戶、經營情況、商業模式、財務狀況等一舉一動全都暴露在競爭對手、供應商和客戶面前,企業再無秘密可言。另外,企業的透明也意味著,原先不寫進報表里的“小金庫”,該關的就得關了。
3、轉板有可能不靈活了
企業如果不在新三板掛牌,在IPO時,多數企業會在中介機構的建議下,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和包裝。據挖貝新三板研究院,在新三板掛牌后,財務報告、經營狀況等都要公開披露,這些信息公開后是無法更改的,這就降低了企業今后在創業板或中小板上市的靈活性。
4、存在控制權流失的風險
企業要成為公眾公司,就要用股權換投資,原先很多中小企業一股獨大,現在股權面臨著被稀釋。而且,股權可以拆細交易,流動性大增,相比接受PE投資而言,企業控制權流失的風險更高。
5、高管有可能賣股走人
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后,企業的股份持有人就有了轉讓股份的渠道,核心管理人員或技術人員在轉讓公司股份后,企業對于這些核心人員的吸引力便會降低,造成企業經營者和所有者利益不一致局面,會促使核心人員離開公司。即使核心人員不離開公司,未來企業在創業板或中小板上市已不能給他們帶來巨大利益,也就難以有效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