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5月5日,新三板掛牌企業的數量已經突破了7000大關。另一方面,新三板資金流動性的困局也遲遲沒有得到真正的緩解——即將推行的分層制度被寄予厚望。
目前,分層方案的版本始終還在等待證監會的批復。網上都在熱議和流傳著各種不同的可能修改版本。不論是哪個版本,大多都認同,基本的分界線不會再有大幅度的調整。我們且來看看,分層之后,對于企業和投資者都意味著什么?被分入不同的層級的企業,又該何去何從?
根據新三板掛牌公司已經公布的2015年的年報數據統計,符合以上標準的“準創新層”公司約占所有掛牌公司總量的18.43%。 盡管最終的分層方案細節上還會存在變數,但是,創新層和基礎層的數量比例卻基本不會再有大的改變。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分層標準能否做到客觀公正,能否避免人為操控分層的結果,靠“作弊”進入創新層,也是企業和投資者共同關注的焦點。
創新層:進入搶籌期?
分層制度的推行,將會大幅度降低投資者收集信息的成本,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墩髑笠庖姼濉分袆撔聦拥牟糠謽藴蕦τ谟芰Φ囊?,甚至要高于創業板與中小板IPO的盈利要求。有望進入創新層的企業,不少已經成了投資者重點關注和提前搶籌的對象,很多投資者都明確表示不愿意錯過這次政策紅利??梢灶A見,創新層的流動性將會有很大的提升。
基礎層:上升還是淘汰?
然而,能進入創新層的企業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企業都不得不面對接下來更為艱難的局面。沒有進入創新層的企業,是否就意味著一定前途渺茫呢?其實也不盡然,總的說來,可以分為兩個大類:一類處于分層金字塔的底部,實在是經營不善,連連虧損;另一部分則是身處基礎層的頂部,屬于“基礎之上、創新未滿”。兩者的命運還是又大不同,前者很有可能會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至于后者,很有可能可以增強實力之后,之后再升入創新層。 根據《征求意見稿》,分層制度實施以后,每年4月30日之后都會進行層級調整!不符合維持標準的原創新層企業將會被調到基礎層,反之,原基礎層的企業如果符合創新層的標準,也可以成功晉級。我們不要忘記,不管最后確定的分層標準是怎樣,分層都是一個動態的劃分!對于首批進入創新層的企業,不可大意;對于此次未能進入創新層的其他企業,又是希望猶存!(挖貝網轉自新三板智庫微信號:xsbzhiku)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