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做市商制度的演進和分層制度的推出,新三板掛牌公司二級市場的股價開始出現加速分化。做市公司飛田通信日前以0.91元每股收盤,成為繼鑫莊農貸之后,新三板歷史上的第二只“仙股”。業內人士指出,不排除未來新三板市場“仙股”大面積出現的可能,這既昭示著新三板投資的風險性,也是新三板投資方從“低估值”轉向“重成長”的結果。從海外經驗看,對于長期維持在1元以下的仙股,監管者通常會采取摘牌措施,這或會導致機構投資新三板的“B計劃”加速推進。
“仙股”陸續現身
飛田通信是上海一家智能交通領域的軟硬件銷售公司,目前擁有7家券商為其做市。7月18日,公司股價放量暴跌并迅速擊穿1元,日內最低跌至0.89元每股,成為新三板史上第二只“仙股”。
新三板市場首只真正意義上的“仙股”為鑫莊農貸。隨著中國經濟增速下滑,以及監管部門對于類金融公司掛牌和融資的限制,坐擁19家做市商的鑫莊農貸從2016年2季度開始遭遇股價“滑鐵盧”,并在今年6月27日創出0.99元每股的成交最低價,淪為新三板市場中第一只“仙股”。
券商人士介紹,與此前新三板掛牌公司以0.1元每股等超低協議價格成交的“非常態化”不同,最新出現的“仙股”是在做市商模式下多方博弈的市場化行為,具有典型的常態化特征。因此,可以說,飛田通信與鑫莊農貸一道,成為新三板市場中首批市場化“仙股”。
上述人士表示,在任何市場中,“仙股”股價均低于1元,這種股票通常以分作為計價單位,一般都是業績不好、有問題的垃圾股,因此投資者也不愿意持有。新三板市場中的仙股同樣具有此特征。以飛田通信為例,公司之所以股價持續下跌,或與公司業務相對簡單,且面臨滴滴、神州、Uber等互聯網租車公司強有力的競爭有關。
摒棄“低估值” 青睞“高成長”
中國國際科促會新三板研究中心副主任兼首席研究員布娜新指出,在流動性不佳的市場背景下,新三板“仙股”一定會出現。在流動性困局下,新三板投資風險有進一步積累的可能,不排除未來仙股大面積出現。傳統投資觀點認為,股票價值越低,投資風險越小,但是仙股的出現往往成為反例,且不排除價格越低風險越大的可能,投資者不應盲目追低買入。
“經營模式變得落后,業績低于投資機構預期,這是投資者用腳投票的根本原因。”國都證券相關負責人指出,從目前狀況來看,“仙股”的主要砸盤力量,來自于此前參與公司定向增發且尚未退出的投資機構及部分做市商。
布娜新指出,跌破1元發行價的股票,可能是大股東在拋售,當資金緊張時,進入成本低的做市商也會給股票帶來拋壓。
有私募投資機構向記者坦言,公司選擇新三板投資標的的標準主要還是行業前景,以及由此帶來的高成長性。“行業前景是否創新比目前的估值更重要。目前新三板掛牌公司家數很多,由于流動性掣肘,低估值的公司也很多,而投資主要看有重大發展空間的行業,而非短期的低估值。”
從“低估值”到“重成長”的轉變,被業內稱為機構投資新三板的“B計劃”。“未來新三板市場的分化是必然趨勢,而整體估值提升,依然有賴于分層后更多制度紅利的出臺與落地。”上述國都證券人士表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