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臺農的大陸創業版圖

2008-05-21 10:08:19      s1985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今,在福建、海南、廣東、江蘇、廣西,在湖南、湖北、江西、寧夏和東北三省等大陸各地,活躍著數以萬計的臺商和臺農的創業背影,他們與大陸同胞聯手合作,共同打造美好未來。

    海峽兩岸的農業交流與合作,喜逢天時、地利、人和,在這一互利雙贏的合作大潮中,千帆競渡,百舸爭流,而在祖國大陸農、林、牧、副、漁的“百花園”中,已是群芳吐艷,萬紫千紅,一個更燦爛的春天正頻頻向我們招手……

    福建:首開兩岸農業合作 如今全省碩果累累

    雖是冬日,但位于閩南漳州南靖縣的金山鎮閩臺農業試驗區卻艷陽高照,花果飄香。在果園里,臺商傅明鴻看著滿樹的水果,喜笑顏開,他說:“春節之后,我估算了一下,單楊桃、金蘋棗就收入14萬到15萬元,這些樹上的水果,已經有買主了。”

    1994年春,從臺中只身來到南靖金山鎮的傅明鴻,種植了80畝金蘋棗、“小蘭”西瓜和楊桃等臺灣水果,連年高產,暢銷福建各地及港澳。接著,他又從臺灣引進茂谷柑、蓮霧、火龍果等20多種水果,也獲得成功。不久,曾吉隆、吳伯州、廖達上等六位有文化、懂技術的臺灣農民,攜資600多萬元加盟該試驗區這個團隊,共同創建南靖“臺灣村”。

    臺商林裕勝1992年到福州投資中成藥加工業,2001年為擴大經營,在海峽兩岸福州農業合作試驗區開發了3500畝中草藥種植基地。“最初設想,整個基地三年建設完成,結果兩年就開發出來了。”林裕勝興奮地說:“因為當地政府對道路和水利設施的建設很到位,包括道路兩旁還種了5萬棵綠化樹,這節省了我們開發的時間”

    “原來辦理‘瀕危植物證’,要用1個月時間,現在三、四天就可以了。”漳州鎮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臺商張唐維對相關政府部門的服務很滿意。這家專營臺灣蝴蝶蘭種苗的公司2001年從50萬美元起家,目前,其種植基地已從當初的2000平方米,發展到現在的一萬多平方米。

    臺商李瑞河在漳州創辦的天福集團,經十幾年發展,現已擁有近800家直營連鎖店、5家茶葉及茶食品加工廠、兩家茶博物館及全球第一所茶專業高校——天福茶學院,成為集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于一體的世界最大的茶葉綜合企業集團。

    在福建從一個個臺商、臺農的口中,從一個個鮮活的事例里,人們聽到、看到許多許多關于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農民創業園成長的點點滴滴,而更多的動人的創業故事每天都在發生著

    福建與臺灣一水之隔,自然氣候條件相似,又是臺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人文優勢。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福建充分發揮閩臺兩地地緣相鄰、血緣相親、語言相同、習俗相近、農業環境相似的五緣優勢,積極開展兩岸農業合作交流。1997年,福州、漳州獲批成為大陸首批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福建因之成為臺商、臺農投資農業的熱點地區。2005年,試驗區又擴大至福建全省,閩臺農業合作自此進入了領域更廣、層次更高的新階段。

    閩臺農業合作20余年,到福建投資的臺資農業企業正發生巨大的變化——從初級農產品的小規模種植、養殖,向資金、技術、規模經營管理等方面轉變 ;從種植、養殖等第一產業,向農產品精加工、營銷及休閑、觀光農業等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并拓展至農業科技、教育、經營、管理及生態保護等領域的合作;產業形式也從以往的單兵作戰,向整體配套方向發展,帶動了相關上下游企業的跟進;同類企業呈現區域化發展態勢,形成一批產業集中區域,產生相應的規模效益。如龍海漁業合作密集區、仙游甜柿種植基地、清流蜜雪梨生產基地、廈門美格臺灣名優特果苗基地,以及漳浦花卉生產基地、東山漁業合作密集區等等,都成為兩岸農業合作的成功典型,具有很強的示范性。

    據福建省農業廳統計,截止2007年上半年,全省累計批準農業臺資項目1783個,合同利用臺資21.6億美元,累計引進臺灣農業良種2500多個,引進農產品生產、加工等先進設備5000多臺套,以及栽培、養殖、加工等先進適用技術800多項,福建已成為大陸對臺農業合作的高密集區。

    福建省臺辦主任鄧本元說,福建今后將進一步深入實施有關規劃,加快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海峽兩岸(福建三明)現代林業合作試驗區和漳浦、福清、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的建設,鼓勵更多的臺灣農民和農業企業到福建投資創業。

    廣東:粵臺農業合作前景 定位未來國際競爭

    陽春三月,南粵大地處處鳥語花香,瀟瀟春雨中的“順德花卉世界”恰如綠色的海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內的蝴蝶蘭、蘭花等名貴花卉長勢喜人,花農們穿戴著雨具正在花圃中忙碌著。

    投資該試驗區的今日景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集團主席、49歲的臺商陳永德,出生在臺灣宜蘭縣,畢業于臺灣大學園藝系。他說,來佛山投資的最大吸引力就是市場,順德作為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基地,政府為大陸與臺灣農業合作提供了一個平臺。臺灣農業起步早,在種養技術上有領先優勢,大陸豐富的土地資源適合發展農業,兩岸合作高度互補。他興奮地說,僅他一家公司的蝴蝶蘭種植量已達2000萬株,蘭花種苗的出口量占大陸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在歐美日韓,他的蝴蝶蘭每株要賣3美元,目前的訂單已排到2009年。

    據悉,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便不斷有臺商、臺農到廣東佛山投資經營珍稀花卉種植,僅順德陳村花卉世界,便已有50余家臺商在此落戶。到目前為止,臺商,臺農在花卉園藝、農業生物技術、水產養殖、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物流、農業科技展示和生態觀光等諸多領域,呈現多層次、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曾經是珠三角魚米之鄉,而今已是制造業重鎮的廣東佛山,正借助粵臺農業合作良機,打造廣東“農業硅谷”。

    作為廣東另一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湛江也成為近年來臺商、臺農投資創業的熱門地區。在湛江徐聞縣從事水果種植的臺商唐時雄近幾年成功引種了臺灣火龍果、木瓜、番石榴、蓮霧等優質水果,他說,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非常適合種植熱帶和亞熱帶水果,由于大陸市場廣闊,他打算繼續擴大投資,開辟新的種植園區。據了解,在唐時雄的示范效應下,已有20多家臺灣水果生產商來到徐聞投資生產。唐時雄說,臺灣的各類水果都可以在大陸種植,而且,成本要比臺灣島內低得多。對于臺灣農業投資者,直接在大陸投資生產實在是太劃算了。

    2006年10月23日,受國臺辦、廣東省臺辦和省農業廳之邀,臺灣苗栗43位臺商、臺農代表到湛江考察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疾靾F一行饒有興趣地參觀了試驗區內的富貴竹生產基地、花卉示范基地、熱帶作物良種示范基地、湖光農場等園區。試驗區的巨揚園藝公司是從2001年從臺灣來此創業的,公司負責人黃舜德對老鄉們介紹說:“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公司成功引進臺灣及澳大利亞、歐洲、南美等地許多名優花卉品種,花卉種植面積也由五年前的不到100畝,發展到現在的840畝。公司已成為廣東乃至全國的熱帶、亞熱帶名貴花卉引進、試種、培育和推廣基地。”

    地處廣東梅縣畬江鎮的歐瑪水果山莊內,郁郁蔥蔥,果香飄溢,臺灣甜蜜棗、鳳梨蜜釋迦、蓮霧等臺灣名優新特水果長勢喜人,豐收在望。這些優質水果是臺商黃文資特地從臺灣引進種苗,經專業農技人員精心培育三年才獲得成功的。由于這些水果口感好,外形美觀,果內糖分比普通同類水果高出近一倍,市場價格也要貴出許多,因此銷售前景十分樂觀。從2000年開始,看準畬江鎮區位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的黃文資,先后投資500多萬元建起了歐瑪植物油有限公司和歐瑪水果山莊。下一步,他計劃開發臺灣優種雞、鴨和魚類的養殖,并發展與此相關的休閑觀光農業項目。

    對于粵臺農業合作前景,兩地農業界人士都非??春?。國民黨“立法委員”、農業專家李全教很關注粵臺農業合作,他向廣東省建議,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要大力鼓勵臺資企業引進優良品種、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經驗,使這些企業成為當地“龍頭”,對周邊地區產生更好的輻射、帶動作用。同時幫助周邊農民和農業技術人員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并引進填補廣東農業空白的優質農產品和水產品。

    有消息指,廣東已在五個方面全面加強了與臺灣農業界的合作:優質農產品生產、農產品精加工、農產品物流中心、農產品貿易、農業科技與農業機械,這五個方面基本囊括了農業從生產到銷售終端的全過程,廣東意在借力改善全省傳統農業生產結構,盡快實現全省農業的現代化。[next]

    對粵臺農業合作的優勢互補,廣東省委副書記歐廣源這樣描述,臺灣有優良品種、先進技術、科學管理、充裕資金和市場網絡;廣東有豐富的勞動力、多樣化的自然資源、龐大的市場、完備的基礎設施和健康穩定的宏觀環境。雙方在合作上有很強的互補性,臺商、臺農在廣東投資農業大有“錢途”。廣東省副省長李容根表示,我們要方便臺商在廣東更好的發展農業,有效整合兩岸現有資源,以提高兩岸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海南:瓊臺合作雙雙受益 海南發展跨越時空

    1988年,臺商呂梁鑒來海南三亞大東山考察,發現這里雖屬荒山野海,但山清水秀,臺風少,海水的溫度也非常適合養殖珍珠。這位在臺灣首創海水養殖珍珠的澎湖人如獲至寶,當即斥巨資買下這片海域50年的使用權。

    如今,從三亞六道灣的山麓眺望海面,會發現成千上萬的浮球點綴在碧藍的水面上,而每一個浮球下都懸掛著一個裝著四、五十只珍珠貝的網袋。這里就是呂梁鑒的大東山海洋養殖基地,人稱“海上金礦”。 呂梁鑒喜悅地說:“一年可收獲200多公斤珍珠,每公斤能賣到15000美元,珍珠的價錢比黃金還貴。”經過近20年的苦心經營,他已將這里建成了從養殖、科研到經銷的全國最大的珍珠養殖基地。

    臺灣水產養殖戶蘇健銘的鮑魚“工廠”在??谑行阌^非常出名,這不僅因為在龐大的生產車間每年要養殖10余萬箱鮑魚,更在于他不僅自己贏利而且關注與當地農民的互利合作。蘇健銘每年為附近農民提供幾千萬尾優質蝦苗,并派出科技人員常年深入周邊農民蝦池了解養殖情況,無償提供技術服務,僅此一項,這些養蝦戶便增收100多萬元。從前,當地農民搞海水養殖,所需海水每抽灌一小時便要付出20元費用?,F在,鮑魚“工廠”每天24小時免費向附近農民池塘供應海水,提起蘇健銘,附近村民都贊不絕口。

    十年前,臺商唐成光在海南定安縣龍州鎮租地2100畝,創立了海南龍州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種植番石榴、圣女果、印度棗、楊桃等臺灣水果。后來,他從臺灣請來嘉義大學農業本科畢業生陳宜,從事臺農17號菠蘿的引種實驗,獲得成功后開始規模種植,現已超過兩千畝。臺農17號是臺灣的優良菠蘿品種,畝產7000斤到8000斤,而且生長期比海南當地品種要少四個月,極具競爭優勢。目前唐成光的菠蘿不僅暢銷大陸各地,而且遠銷日本、韓國。

    海南與臺灣農業合作起步早,見效快,迄今已成為臺商、臺農投資農業規模僅次于福建的省份。海南省臺辦經濟處處長文振雄說,1987年,臺商三合利農業公司落戶三亞,揭開了瓊臺農業合作的序幕。海峽兩岸(海南)農業合作試驗區設立以來,海南省廉價的土地和人力資源更吸引了眾多臺商、臺農到海南投資創業。

    截至到2007年6月,已有四百多家臺資農業企業匯聚海南,開發農林土地面積20多萬畝,投資已逾20億元人民幣。據統計,臺資農場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有57家,三千畝以上的有12家,獨家經營農場面積最大的達15000畝。臺商先后引進臺灣水果、瓜菜、花木、水產、禽畜等優良品種500多個,其中南美對蝦、鮑魚等已成為海南水產養殖的當家品種。此間農業專家表示,臺商、臺農引進并實施的生物菌肥、噴灌、套袋等臺灣農業先進技術,以及產銷一體化、產品精包裝、精致農莊等先進理念,對海南農業改變傳統生產經營方式,向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發揮了示范和帶頭作用。文振雄強調說:“如果沒有臺資農業企業在種苗、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示范帶動,海南熱帶高效農業的高效就會大打折扣。這種‘拿來主義’的作法,使海南農業的發展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臺灣農業專家稱,臺商臺農在海南投資經營,o蓋了臺灣農業生產的各大領域,特別在種苗繁育、種植生產、海水μ水養殖、禽畜養殖及農產品精加工等方面,堪稱臺灣農業的擴大“再版”。事實也正是如此,在瓊臺資農場全方位、多層面“嫁接”臺灣農業生產,使海南迅速發展成為全國高檔水果、綠色水產品的重要基地,相當一批臺資農產品成為海南出口貿易的“領頭羊”,如臺資蔚藍海洋食品、鐘堡林業、翔泰漁業等公司均已躋身海南出口企業20強之列。與此同時,臺資農業企業積極為海南培訓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先后培訓農業技術人員5000多人,并建立農業示范戶1000余戶。此外,臺資農場已成為海南高等院校重要的農業實習基地。

    此間農業界人士認為,瓊臺農業合作實現了海峽兩岸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互補,使兩島農業雙雙受益升級,從而為兩島農業構筑了廣闊的發展前景。海南省臺辦主任徐剛日前表示,海南要更周到地為在瓊臺商辦實事、做好事,以促進瓊臺經濟的良性互動。

    江蘇:臺資農企已逾千家 交流合作后勁十足

    近年來,臺灣大批農業、食品企業紛紛涉足江蘇農業開發,遍及種植、養殖、食品加工、休閑觀光農業、環保型農業等諸多領域。統一、頂新、旺旺、波力、摩卡等一大批知名臺灣企業在江蘇的農業投資相繼取得良好的經濟回報,帶動了更多的臺商關注江蘇農業的新發展。

    2006年,經國臺辦、商務部和農業部批準,江蘇昆山、揚州兩地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相繼投入運行,為江蘇與臺灣農業合作增添了新的發展平臺。與此同時,南京的農業項目也成為臺商關注的熱點,幾年間,全市批準的臺商農業投資項目即達60多個,投資逾2億美元,投資方向也由原先的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拓展到觀光農業、種苗繁育、生物科技、農業物流等多個領域。如今的江寧、六合、浦口已經或正在形成一批批臺商投資農業的密集區域。

    據江蘇省農林廳官員蔡恒披露,到2007年上半年,江蘇已累計批準臺資農業企業1000余家,投資額高達68.14億元人民幣。蘇臺之間的農業交流亦呈熱絡趨勢,迄今已有臺灣茶藝交流團、臺灣農村發展基金會、臺灣養豬協助會、臺灣動物藥品協助會等一百多個團隊來江蘇交流,江蘇向島內派遣的農業科技、學術、商務交流團組亦達20多個。

    蔡恒認為,臺商看好江蘇農業的未來發展,是因為在蘇南、蘇中、蘇北地區都已形成一批臺商投資集中區域,而且無論是大企業、大集團,還是小企業、小公司;無論是高科技農業項目,還是勞動密集型項目,都能在江蘇尋找到合適的場所和高素質的理想合作伙伴,獲得滿意的投資回報。他表示,江蘇與臺灣在農業方面各具優勢和特色,江蘇農業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良好,市場潛力巨大;臺灣精致農業、觀光農業發展水平高,農產品加工物流業發達,蘇臺兩地農業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蘇臺農業合作具有十分誘人的前景。[next]

    廣西:臺商矚目農業 玉林頓成熱點

    廣西玉林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自2006年4月啟動以來,迅即成為臺商投資大陸農業領域的新熱點。該試驗區范圍包括整個玉林市的七個縣、區,面積達1.28萬平方公里。

    “我到玉林已經十多年了,這里不僅是我的第二故鄉,還是我創業干事業的樂園”臺商洪武雄動情地說。16年前,洪武雄和幾位臺商朋友一起,來到廣西玉林,先是做房地產,后來興趣轉向農業開發,在玉州區仁東鎮三山坡買了151畝山坡地,成立了玉林市三山坡農業實業有限公司。他引進臺灣優質蔬果品種和先進技術,傳授給當地農民,再由公司收購,銷往國外。目前,他在仁東鎮石地村又建立了140多畝農業產業基地和200多畝有機茶園,所種植的綠色農產品已銷往海內外。

    廣西玉林地處北回歸線以南,與臺灣氣候條件類似,且受臺風影響較弱,農業投資風險小,屬廣西“魚米之鄉”。玉林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豐富的亞熱帶農業資源,成為中國的“荔枝之鄉”、“桂圓之鄉”、“三黃雞之鄉”,是著名的沙田柚原產地。這些無疑都深深吸引著臺商前來玉林投資、考察,紛紛落戶試驗區。

    目前,已有37家臺資農業企業在此創業,投資總額達23億元人民幣,項目有旺旺食品、大旺食品、豆之家食品、博白富益種植等,涉及種植、養殖、農副產品精加工、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多項農業領域。

    湖南:湘臺農業聯手 發展空間巨大

    黝黑的皮膚、μ藍的T恤、軍綠解放鞋,加上嫻熟地開著農用三輪車,這使69歲的臺商林宗誠看上去更像當地的“農民”。這位在臺灣做電信起家的成功臺商,將自己的家族企業都交給了兒子,變成“閑人”的他便帶上錢到湖南望城來當“農民”了。

    2002年,林宗誠和另一名臺商與當地政府達成協助議,租賃í官鎮華城村一個小山包種梨樹,小山包占地百余畝,租期20年。幾年下來,林宗誠已成種梨專家,現在,他的百畝梨園日見茂盛,結出的果實一年比一年甘甜爽口。“這里空氣清新,村民淳樸,看著梨樹越長越好,心情非常愉快。”林宗誠高興地說。

    成為果園的這片土地,過去只是一片荒蕪的山坡,“多可惜呀,其實這里有很好的水果種植條件,只是過去農業結構太單一,”林宗誠感慨地說。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建一個示范果園,將臺灣的農業技術移植到大陸,用大陸肥沃的土壤培育出香甜的臺灣水果,“用自己的成功帶動當地農戶種植水果,發家致富,這正是我所希望的。”

    林宗誠只是眾多來湘臺商的一員,而自1989年第一個臺資農業項目落戶湖南以來,到2006年底,臺商已累計在湘投資農業項目200多個,投資金額近3億美元。湖南省委副書記謝康生說,湖南是魚米之鄉,稻谷、生豬、麻等農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雜交水稻、高抗棉、雙低油菜等更具優勢。開展湘臺農業合作,湖南農業將ó來更好的發展機遇,臺灣農業也將贏得新的發展空間。為此,湖南竭誠歡ó更多的臺商來湘投資興業,實現優勢互補,互利雙贏。

    2006年8月22日,《長沙臺商農業科技園總體規劃》通過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官春云教授為組長的專家組評審,這是湖南開展湘臺兩地農業合作的一個重大舉措。按照規劃,湖南將主要引進臺灣農業名、特、優、新品種,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模式、農業技術及相關項目、資金。據悉,按五大功能布局,總規劃面積85000畝的長沙臺商農業科技園,將建成中部地區與臺灣農業交流合作最具影響力的園區之一。屆時將對湖南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及新農村建設具有引領、推動和示范作用。

    湖北:鄂臺農業“聯姻” 科技異軍突起

    武漢臺商黃三福在業內人稱“菩提老祖”,這個雅號源自他一心撲在菩提樹的深度開發上。自2002年在大陸開啟自己的事業以來,黃三福在大陸率先開發純天然菩提子相關產品,大力種植菩提樹,不遺余力地推廣菩提樹的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目前,他的公司不斷發展壯大,僅在湖北、四川、河南、貴州等省建立的菩提樹基地即達20多萬畝。

    創業之初,黃三福為種植菩提樹苗和開發純天然菩提子化妝品,先后投入了3000多萬元資金。其間科研經費短缺,有關部門獲悉后,國家開發銀行為他提供了300萬元貸款的資金支持。2006年,黃三福終于研制、開發出100多種純天然洗滌劑和化妝品?,F在,黃三福在武漢黃陂臺灣農民創業園也有菩提樹種植項目,他說,雖然在園內投資的金額還不是很多,但在創業園種植菩提樹,主要是為大陸水土保持和環保盡一份力,為開啟天然潔凈的新時代盡一份力。

    在湖北T春,有個遠近馳名的李時珍本草綱目生物科技園,李時珍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臺商林朝輝介紹說,該園占地2500畝,擁有李時珍本草綱目園和李時珍醫藥工業園兩大布局,總投資為5000萬美元,是一個集藥材種植、中藥生產、生物科研、醫療教學、旅游觀光、療養保健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科技園和綜合性園林式環保生產基地,人稱“華中藥谷”。

    林朝輝興奮地說,名醫李時珍400多年前寫下名著《本草綱目》,其中記載了1893種中藥材,而T春境內就有1000多種。正是這種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促使進他決心在T春斥巨資建園辦廠?,F在,該集團已成為中國醫藥行業50強企業。

    湖北是農業大省,農業資源極為豐富,而臺商投資湖北農產品精加工的勢頭方興未艾,目前已擁有武漢統一、李時珍藥業、康師傅、永通食品、荊門新美香食品、仙桃旺旺等60多家臺商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

    據悉,伴隨黃陂農民創業園的全面啟動,臺灣大湖的草莓產業化、臺灣尚好集團的冷泡茶和臺灣亞細亞集團的2000畝蔬菜出口加工基地亦即將落戶園內,而這些項目都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屆時,黃陂農民創業園將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在土地、勞動力緊缺,以及農產品成本大幅提升等矛盾愈顯突出的情況下,亟待再創“第二春”的臺灣農業界逐漸將目光轉向了與臺灣農業具有高度互補性的祖國大陸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