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文化含量高,能體現導演創作意圖和哲學思考,往往代表一家電視臺的最高藝術水準。在綜藝節目、電視劇等泛娛樂的沖擊下,能夠帶給觀眾以思考。紀錄片的受眾一般是社會的精英層,成熟,有思想,有一定消費能力和社會影響力。
紀錄片制作周期長,投入大,如果僅限于欣賞,播出后就放到庫房,不僅是一種資源浪費,而且使紀錄片的產業鏈條就此中斷。鎮江電視臺每年都會有一批獲獎的紀錄片,如果集中起來按產業操作,進行深度開發,將會使資源利用最大化,在豐富熒屏的同時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鎮江電視臺的紀錄片制作原來是,編導領工資,幾乎是不計成本地投入,耗資巨大,表面上記錄人文承載歷史,大部分實際成了編導自己的一場“獨舞”,不管外面世界,只顧傾聽“內心的聲音”。這樣的紀錄片在市場上很難生存。紀錄片要走市場化道路,就要遵循市場規則,原來體制下的這種生產銷售模式應當改改了。
第一,建立選題庫。將選題按行業、地區、人群歸類,有利于紀錄片的精準定位。按照選題做好拍攝方案,再到市場上找訂單,審查項目,確定分成比例,再修改拍攝方案,最后才是投入生產,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記錄片制作有的放矢,不致閉門造車。
我國三十年經濟和社會的改革為紀錄片的創作增添了無數鮮活的原料。紀錄片的內涵再不斷擴大,除了人物記錄、社會事件記錄、自然現象記錄、人文文化與人類學記錄等傳統內容外,旅游、探險、真人秀節目等紀錄片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第二,推行制播分離。除了電視臺自己制作記錄片外,也可以依托社會力量,尋找合適的制作單位為我們提供優秀的片源。電視臺是紀錄片播出的最大平臺。根據央視-索福瑞(CSM)的調查數據,各省級電視臺專題片的收視率平均在10%以上,其中,不少是紀錄片。深圳電視臺紀實頻道開播以后,收視率持續上升,在全臺8個頻道中一度沖到第三的位置。這說明,認識到紀錄片價值、喜歡紀錄片的群體越來越大。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和消費觀念的成熟,受眾會遠離主要由虛擬節目(影視劇和娛樂節目)構成的電視“奇觀”,而對平平淡淡總是真的紀實類節目會越來越感興趣。紀錄片的收視率將會有令人驚喜的飛躍。
第三,建立長久的人才儲備制度。讓人才鏈條成為紀錄片生產的重要一環,一方面城市臺要有一支自己的創作隊伍,另一方面,區縣臺將是城市臺的大后方。如今縣級臺的創作水平已經在上升,選題資源豐富,城市臺今后可在區縣建立數個生產基地,以優秀的區縣臺為核心主體,形成幾支穩定的創作隊伍,在各個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鼓勵培養區縣的優秀人才??蓪炐愕膭撟魅藛T選拔上來,踏入更高更好的創作平臺。從上到下,形成一條完整的人才管理培養生產的鏈條。
第四,開發相關產業。把紀錄片打包以圖書、光碟甚至院線的方式進行二次銷售,舉辦與紀錄片產業有關的培訓、會展等等。
美國探索頻道在紀錄片延伸產品的開發方面非常成功,僅在美國就有154家專賣店、6500萬顧客和1500萬網上顧客,廣泛開展與紀錄片相關的直銷與郵購業務。在我國,12集紀錄片《故宮》于2005年10月在央視1套黃金時間播出后好評如潮,隨后發行的DVD每套140元,在上海等地脫銷。
城市臺的紀錄片創作者視野要開闊一些,頭抬得再高一些,而不是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西方的紀錄片可以占有我國的電視市場,我們的紀錄片同樣可以走出國門,成為其他民族消費的產品。
?。ㄗ髡邌挝唬烘偨娨暸_)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