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晏琴報道
就科技而言,科技一直在下鄉,但是“科技下鄉”的效果卻有待于改善。
中國人常說勤勞致富,但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致富并不明顯?!跋裎覀兏篙吥菢觽鹘y地守著幾畝地,一年養幾頭豬,只能說勉強能生活下去?!痹诒本┮凰咧腥谓痰拇處焺⒉ǜ嬖V《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只有他們掌握了科學的種植和養殖技術,根據市場種植和養殖,才能告別傳統的農業模式,才能賺到錢?!?/p>
依靠科技致富是農民所期盼的。今年初以來,農業部在全國31個省市區正式啟動了2009年農業科技下鄉活動。各個地方政府也“摩拳擦掌”掀起一股 “科技下鄉”的高潮。
用實用的農業科學技術改變“土里刨食”的傳統經營模式確實是農民所歡迎的?!瓣P鍵是怎么個實用法?!敝貞c市永川區永榮鎮太華村村民老廖對本報記者說,“‘科技下鄉’已經提了好多年了,但是我們農民沒感覺有什么效果?!?/p>
曾擔任了7年多村長的老廖對“科技下鄉”這個詞并不陌生?!鞍凑找郧暗慕涷?,就是村長到鎮里開個會,回來再找村里人開個會,傳達一下精神。拿些資料回來發給大家。還送一些畫報,畫報上印著各種蔬菜瓜果,茄子特別大,讓大家看看靠科學種出的就應該是這個樣的?!崩狭位貞浾f,在趕集的時候,街上通常擺個臺子,有時候是廣播員開著車用喇叭宣傳一下。
“養豬、養魚、養雞鴨、花椒、柑橘、蠶桑等的農業科技資料一堆,不過也沒有幾個人看得懂。好多人拿回來都墊桌底了?!崩狭胃嬖V記者,現在在家種地的都是“大字不識幾個的”,年輕的娃娃都出去(打工)了。
可以說,農民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正影響著農民對科技的接受程度?!翱萍枷锣l”如果還是只停留在發文件、開會、送書、放科技電影和集市上發資料這個層次,用老廖的話說“其實就是‘走過場’,沒意思”。
對于此輪的“科技下鄉”活動,老廖告訴記者,“現在還不曉得啊,在街上走也沒有聽到?!?/p>
據重慶市某區官方網站2月18日所公布的《2008——2009年“科技下鄉”活動實施方案》,“科技下鄉”以“科技趕場”活動為主要形式,采取“統分結合、條塊兼顧、各有側重”的原則,開展一些針對性強的專題活動。而活動集中安排在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時間為4個月,以偏遠和科技需求重的鎮為重點。
“‘科技下鄉’不是看發出了多少宣傳冊子,搭了多少個臺子,而是看農民是不是真的得到了實惠。但顯然也不是幾個月就能完成的,它應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眲⒉▽τ浾哒f,“科技下鄉”顧名思義就是要把科技帶到鄉里去,帶到田間地頭去。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能讓他們知道、聽懂、會用,并且能因此致富。這才是農民要的“科技下鄉”。
顯然,中國農民不需要“走過場”的宣傳活動,而是需要能讓自己得到實惠的“科技下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