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業保險不再保不起賠不起
吉林白山農業保險發展緩慢原因及對策
Let agricultural insurance be no longer “too expensive to
insure and indemnify”
Reasons and solutions to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Baishan
文/牟啟軍
自2006年至2009年6月以來的3年半時間,吉林省白山市因自然災害等因素給農業生產造成約1.6億元的直接損失,保險賠償僅僅0.076億元,僅占損失額度的0.48%,使農戶處于“三年耕種難抵一年遭災”的尷尬境地。
在所有涉及財產險的保險公司中,汽車保險的比重較高,占保費收入近70%,農業險最低,只有人保、安華等兩家開辦了農業保險業務,卻處于“保不起”和“賠不起”的兩難處境。即如果按市場化的規則制定保險費率,農民根本保不起;若按農民能接受的價錢賣保險,保險公司則賠不起。從而導致縣農業保險覆蓋率低、保費收入規模多年停滯不前、農業保險產品對農業風險的保障嚴重不足的局面。
保險公司的內部因素
認識上存在偏差。保險公司普遍認為農業保險屬政策性保險,農業保險的政策性虧損同商業保險盈利性目的相違背,農業保險在商業保險公司中難以擁有發展位置和業務空間,導致農險處于“自然發展”的狀態。這是農業保險業務逐年萎縮或發展滯緩的直接原因。
農險業務風險大,保險經營成本高。由于農險業務風險的普遍性、區域性、伴發性等特點,一旦形成損失具有巨大性、非均衡性和不可預見性,如此大規模的高賠付,很多保險公司根本承擔不起,從而影響了農業保險發展。
保險中介機構缺位。目前各家保險公司的機構一般只設到縣一級,組織架構不完整,造成展業渠道不暢??h級保險公司沒有充分利用農村保險代理和保險經紀公司這一中介形式,僅依靠自身在做副業時稍做一點承保農業保險。
農業保險專業人才匱乏。農業保險專業性和時效性很強,要求從事保險經營的機構和人員既要掌握嫻熟的保險經營技術,又要掌握廣泛的農業技術知識,而目前各家保險公司的組織架構和業務人員技術水平還難以做到,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農業保險的發展。
保險公司的外部因素
地方政府“缺位”。白山市屬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根本無力承擔農業保險的政策性補貼,特別是巨災保險等更是舉步維艱。一旦發生災害,各級政府只會給保險公司施壓,尤其對種植業保險處理不好直接影響與當地政府的關系,也損壞保險公司的社會形象,往往導致保險公司為減少麻煩而望而卻步,進而制約農業保險的發展。
政策支撐機制缺失。目前中央財政沒有任何有關政策期許和支持承諾,地方政府也缺乏農業風險區域規劃及相關基礎數據資料,把舉辦農業保險當做一種“額外負擔”,缺乏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長效機制,在沒有建立巨災補償基金的條件下,真的發生大災財政兜不了底,到時政府擔心失信于民。
相關立法缺位且配套政策出臺滯后。目前,現行的《保險法》對農業險尚未涉及,也沒有制定其他有關農業險的條例法規或者出臺其他配套扶持政策。目前國家只對種養業保險免稅,對其他農村保險業務仍然依法納稅。農業保險立法及相關配套政策的缺位,也是制約農業保險發展的根本所在。
市場信息不對稱,導致有效需求不足。保險的農業品種大多是具有生命的動植物,因此需要具備專門知識和充分的信息,否則很容易出現嚴重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同時農業保險產品的結構不合理、選擇性小、產品開發能力弱,不能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加之超小規模的土地經營客觀上使農民預期收益相對較低,農業保險又以商業形式經營,國家支持和補貼較少,因而農民不愿意付出相對收入而言較高的保險成本,抑制了農民對保險的需求。
再保險機制及市場尚不完善。農業保險由于再保險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市場主體數量少且不健全,形成再保險技術服務水平偏低和供給主體償付能力嚴重不足。從而導致農業保險風險過于集中經營主體自身,影響其經營效果。
金融支持農業保險對策
盡快制定出臺農業保險法規。立法部門應盡快出臺《農業保險法》及有關法規制度,把農業保險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以法律的形式對農業保險具體的目的、目標、保障范圍、保障水平、費率厘定、賠付標準、實施方式、組織機構和運作方式、初始資本金籌集數額和方式等方面進行詳細而明確的規范,使農業保險依法實施。
建立和完善適合白山市實際情況的保險組織體系。針對農業保險具有較強的地域差異性特征,結合白山市人參、野菜等特色農產品的特點,應建立具有白山市特色的農村合作保險組織體系。
保險層次可分為:一是建立農業互助保險組織。其合作范圍可以鄉為單位,保障對象直接面對農戶。二是建立農業互助保險合作社。其保險對象為互助組織,合作范圍可以縣為單位。三是建立區域性保險合作聯合社。其保險對象為農業互助保險合作社,其保障范圍,可按照農業經濟地理區劃而成的農業區域,如針對人參種植的地理位置進行劃分;其次政府應與商業保險公司簽訂農業保險代辦協議,借助商業保險公司的“軀殼”,發揮農業保險的政策性功能。四在財政、市場等條件成熟時再考慮組建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或其他形式的保險公司,最后建立地方政府、財政擔保的農業再保險體系與巨災風險基金。
建立財政支持與政策優惠制度。地方政府應充分利用政策手段制定優惠、靈活的扶持政策,協調農業保險發展中各級政府、保險公司和農民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一是加快構建農業保險發展工作的長效機制,積極探索建立適合當地實際的農業保險發展模式。大力推動和扶持農業保險的發展,提高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二是由政府有關部門牽頭,盡快制定我國農業風險區域規劃,為保險厘定費率、產品創新以及提高風險管理水平提供科學依據和幫助。三是把農業保險視為農村政策的一部分,可考慮將一部分直補資金作為對農民的保費補貼,這樣既能減輕農民經濟負擔,又可放大補貼功效。四是地方政府對農業保險實行政策上的優惠和傾斜。在財力允許的范圍內,給予經營農業保險的公司一定的費用補貼和稅收優惠,大力鼓勵商業保險公司積極開拓農村保險市場;五是對農業保險提供資金支持。政府可以利用金融手段對農業保險經營機構提供籌資和用資便利等。
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市場。一是完善農業保險供給體系。加快農險產品改造和創新,要緊緊圍繞現代化農業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保險需求進行。二是切實提升農業保險整體有效需求水平。開展農業保險宣傳教育活動,增強農民對農業保險的動機。三是積極培育農業保險人才。多形式培訓并建立具有專業知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的農業保險人才隊伍。四是增強農業保險機構的自我調劑能力。在縣域保險業的發展戰略上,嘗試“以險養險”模式,可選擇一些影響較大、效益較好的險種,納入農業保險范圍,與傳統農業保險享受同樣的政策支持和便利,用這些險種的利潤來彌補傳統農業保險的經營虧損。五是創新農業保險的銷售服務模式??煽紤]與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等機構建立保險業務代理關系,并在農村學校、農技站、行政村等組織中挑選并培訓一批兼業保險代理員,大力發展保險代理業務。同時要通過制定嚴格的考核制度和監督辦法強化管理,努力防范代理保險業務過程中各種風險,確保農業保險健康發展。
保險公司要從戰略高度積極開展農業保險業務。農業保險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業保險必然虧損,商業保險公司不能涉足其間。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農村經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市場蘊藏著巨大的保險潛力和盈利空間,是保險公司調整發展戰略、開辟新戰場的最佳選擇。
(作者為吉林省農村信用社)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