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進民退切勿失控

2009-11-05 00:57:36      潘青山

  撰文/潘青山

  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于10月18日播出《告別煤老板》節目,開始關注山西“煤老板”的生存問題,并得出結論:山西再無“煤老板”。

  從將煤礦“產權明晰”給個人,到將煤礦“兼并重組”給國企,山西只用了4年。這場中國規模最大的企業重組正讓數以千計的“煤老板”們退出歷史舞臺??梢哉f,山西省對小煤礦的國有化處理,是新世紀以來“再國有化”進程中的一個最為典型的案例。

  盡管“煤老板”過去在媒體形象上一直不被人待見:暴發戶、豪華車主、小煤窯爆炸、京滬炒樓團……但不管怎么說,每一位“煤老板”,其實都是一家符合國家法律、擁有正式執照的民營企業主,他們的正常權利應受到法律保護。不過,在“國進民退”的大浪潮下,已經很少有人會去認真考慮這些了。應山西省政府要求,11月份這些煤企改制工作將全部通過驗收。

  從學術意義上來說,在自由競爭性市場,“國退民進”與“國進民退”并無對錯之分,“國進民退”是一種經濟表現:國有經濟在某一或某些產業領域市場份額的擴大,以及民營企業在該領域市場份額的縮小,甚至于退出。但現在我們所講的“國進民退”,除了上述內容外,還表現為政府對經濟進行干預或者說宏觀調控力度的加強。

  隨著國有經濟在重要的基礎性行業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且集中度也越來越高,如石油石化、鋼鐵、金融、電信、鐵路、民航、煤炭等,甚至連食品業也出現了集中化,那些中小型民營資本和民營企業家們,正處于一種無處安放的狀態。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1~8月份,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12985億元,同比增長33.0%。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48729億元,增長39.9%。從行業來看,政府基建投資仍是主力:鐵路運輸業投資3106億元,增長103.5%;與基建相關的煤炭、有色金屬投資分別增長36%和20.7%,電力投資增長23.5%,均保持強勁。

  這種“國進民退”就帶有了很強的“逆市場化”取向,無論是從改革的進程來看還是對經濟的影響來看,都帶有極大的消極影響。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顧問保育鈞甚至就此發出警告說,前蘇聯、東歐把經濟資源都控制在國家手里,結果垮臺了;而西方國家都控制在老百姓手里,結果發展繁榮。

  事實上,“國進民退”引起人們如此擔憂,最為害怕的就是市場經濟出現倒退。過度“國進民退”,必然會導致市場化倒退,降低經濟效率。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中,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競爭的優勝劣汰為手段,以實現資源充分合理配置,達到效率最大化的機制,而不是以國家手段來推動。

  市場化意味著對經濟的放松管制而不是加強管制。然而,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政府開始以“大包大攬”的形式振興十大產業,“國進民退”出現全面冒頭。

  商界、學界對于“國進民退”的憂慮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會進一步加劇對民營資本的排擠和不公平競爭,擠壓民企生存空間,打擊民營資本的信心;二是不利于就業增長和居民收入增長;三是單以企業規模論優劣,不利于充分發揮經濟效率;四是不利于經濟模式的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難以擴大內需以及減少出口和投資的依賴。

  從世界各國經驗來看,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和利潤率都遠不如民營企業。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般競爭領域的國有企業效率雖低,但還能維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則維持都難。把國企一統天下的地盤分出來,進行“國退民進”的改革,就是市場化改革過程的必然結果。換言之,國企如果能解決中國經濟問題,中國就根本不需要改革。因為早在1950年代,我們就以“一大二公”的名義,讓全國吃上“大鍋飯”;甚至在新中國建國之前的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即在“天下為公”的牌坊下,建立起了國家及官僚資本經濟制度,最后拖垮了國民黨政權。

  作者郵箱:panqingshan2004@hotmail.com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