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8-9日,2009國際家族企業論壇在中國·寧波慈溪隆重舉行。
國際家族企業論壇(英文名稱為 Forum on International Family Business 縮寫FIFB)已成功舉辦了兩屆(2007、2008)。由于其規格高、規模大、內容新,被譽為中國家族企業研究與管理領域最權威、最有特色、最具影響力的年度盛典。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此次論壇活動的組織過程中,組委會遭遇的最為重大的挑戰是:很多中國的民營企業都拒絕承認自己“家族企業”的身份。在接到組委會的邀請之后,一些知名民營企業都以“我們不是家族企業”拒絕到場參會。
揭密“家族”的實質
所謂家族企業,按照美國著名企業史學家錢德勒定義,是指企業創始者及其最親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權。他們與經理人員維持緊密的私人關系,且保留高階層管理的主要決策權,特別是在有關財務政策、資源分配和高階層人員的選拔方面。
而我國的學者郭躍進的界定更細一些。他認為,可以將家族企業分為廣義的家族企業和狹義的家族企業。廣義的家族企業指的是某一家族成員所擁有的企業,強調的是家族對企業的所有權;狹義的家族企業則是指僅為家族成員所有,并且為家族所控制的企業。
如果按照這個定義來看,中國大部分民營企業都歸屬于“家族企業”,但是為什么眾多民營企業都迫不及待地希望和“家族”劃清界限呢?
家族≠落后
通過和一些企業家的溝通,記者了解到:因為現在不少學者把家族制企業視為一種落后的產業組織形式,把這種組織形式當作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而且中國現在的輿論導向認為:家族企業就是和現代企業、先進商業模式相對應的反面。家族企業就意味著傳統,落后,沒有想象空間。
但是此次論壇的組委會都一致認為,這是一個亟待被顛覆的落后想法。且不論在全球500強中,有175家為家族控制的企業。家族企業占GDP總數的比例:韓國48.2%;中國臺灣61.6%;馬來西亞67.2%;菲律賓和印尼,最大的十個家族體現本國市值的一半;泰國和中國香港,五個最大家族體現了26%的市價總值;美國的家族企業創造了78%的就業機會,創造了全美GDP的50%。
家族制度具有其他管理模式所無法媲美的低成本優勢,反應迅速等優勢。美國學者克林·蓋爾西克認為“即使最保守的估計也認為家庭所有或經營的企業在全世界企業中占65%到80%之間。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40%由家庭所有或經營?!?/p>
順利接班需要10年
“我們目前的當務之急,不是如何回避自己是家族企業的問題,而是正視家族企業的特點,尋找更為妥帖的方式進行企業的交接班過渡!”方太集團董事長茅理翔最近拋出了“接班不利堪比金融危機”的觀點,曾引發媒體熱議,“一個企業的順利交接,起碼需要10年左右的過渡期,我們民營企業現在都應該嚴肅而積極考慮這個問題了!不要等到自己真的干不動了,才匆忙尋找接班人。這樣,不僅是對企業不負責任,也會讓自己幾十年的辛苦毀于一旦!”
幾乎所有與會人員都達成了這樣一個共識:“不管你是否承認自己是家族企業,請嚴肅正視接班問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