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轉系統新年第一罰,槍口直指做市商

2017/02/07 09:21      胡程平

今天股轉連開四張罰單,這新年第一罰中有3張矛頭對準了做市商,華龍證券、中投證券和信達證券均被股轉公司實施自律監管措施。

簡單來說,做市商被罰原因有二:

1、做市商與做市企業有明顯的利益沖突

2、由于做市商報價異常構成的交易違規

1月6日,華龍證券開始為華龍期貨(834303)提供做市服務(初始庫存股433.4萬股)。而實際上華龍證券是華龍期貨的第一大股東、控股股東,華龍證券為華龍期貨做市存在明顯利益沖突,違反了《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業務規則(試行)》第5.5條。此外,為華龍期貨做市期間,華龍證券自營賬戶持有華龍期貨股票20萬股,該行為也違反了相關規定。

中投證券和信達證券被罰的原因類似,均構成做市交易違規。

1月9日,中投證券在為東信車模(838680)提供做市服務的過程中,以大幅偏離行情揭示的最近成交價格申報并成交,造成該股當日收盤價出現明顯異常,進而導致次日該股其他做市商的正常報價大面積觸發異常報價預警,市場影響較大。

同日,信達證券在為金大股份(831003)提供做市服務的過程中,以大幅偏離行情揭示的最近成交價的價格申報并成交,導致該股股價盤中出現巨幅振動,構成做市交易違規。

實際上,這并不是做市商首次集體被罰。一年前,新三板市場也出現數起做市商被罰的案例。

英大證券因交易員錯誤下單導致相關做市股票價格瞬間暴漲而被出具警示函;

開源證券因其自營賬戶和做市賬戶同時持有同一只股票而被股轉老師責令整改;

國泰君安更是因為多只做市股票發生一系列報價異常事件而被限制新增做市業務3個月。

監管方密集公布違法違規案例,不僅表明了監管機構維護市場健康發展的態度堅定,也暴露出了當前新三板做市商執業方面的諸多缺陷。

綜合來看,股轉已經持續兩年在2月份的時期連續開出罰單。但是今年暫時還未出現做市商被限制新增做市服務的情況。

自2014年8月25日做市商制度正式上線以來,市場整體活躍度明顯提升,做市轉讓也成為新三板的主要交易方式。

截止到2017年2月6日,一共有89家券商為新三板企業提供做市服務。

盡管,去年12月13日,股轉系統終于公布了首批10家私募做市商的名單,券商做市“一家獨大”的局面被打破。但是,截止去年12月31日,掛牌企業達到10163家,做市企業1654家,但新增的做市商僅7家,每家做市企業平均僅有5.04家,這樣看來,每個做市企業僅僅比2015年增加不到一家。

僧多粥少,必然讓做市券商成為香饃饃。但在市場供不應求之際,去年做市指數在下半年之后一直跌跌不休。

做市商也很尷尬,自己虧損不說,還可能因此觸及紅線。最明顯的一個例子便是中泰證券。

去年9月,中泰證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多家媒體均表示收到中泰證券知情人士透露,證監會對中泰證券源于公司的新三板的做市業務。

東財Choice數據顯示,被調查之時,中泰證券累計做市303家企業,已經推薦掛牌新三板的企業就有333家,其中正在掛牌330家,終止掛牌3家。另外,中泰證券總計承接企業定向增發次數198次。

業內人士稱,中泰證券新三板做市業務存在被限制的可能性。截止到2月6日,中泰證券的做市股票已經降至289個。

盡管如此,該遵守的規定還是要遵守。

股轉公司曾發過“狠話”:如果做市商罔顧交易組織者、流動性提供者和價格穩定者的核心角色,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操縱價格、牟取私利,對市場傷害尤甚。對于做市商行為扭曲走樣等異化行為,股轉系統必須警惕、警醒、警示。

對于做市商而言,真正關注的核心依然是自身新三板業務規范與否,尤其是在私募進入做市以后,如何確保“江湖地位”。

這新年第一槍,快、狠、準!這更像是股轉系統的一個警示:鋌而走險、違規交易,一旦被發現,絕不姑息!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