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投資門檻沒有降低反而升高了?在6月28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細則(試行)》重新修訂發布之后,新三板從業者紛紛陷入了對新規的研究和熱論中。而投資門檻之所以如此引人矚目,是因為不少新三板從業者寄希望于降低投資門檻來改善新三板流動性現狀。
然而,此次新規對自然人投資者和法人機構投資者的準入標準均有所調整,只是并非釋放出單一的利好,因此曖昧不清的態度讓新三板市場從業者有些摸不著頭腦。其中一條是:
對于新三板自然人投資者,在維持500萬元資產門檻要求不變的基礎上,將自然人投資者準入的資產指標由“證券類資產”修改為“金融資產”;對于機構投資者,將法人機構投資者的準入資產規模認定標準由“注冊資本”變更為“實收資本或實收股本”。
這一改動意味著自然人投資者可納入考量的資產范圍較以往有所擴大,而且進一步清晰。因此,可以說監管層對新三板個人投資者的要求有所放寬,但對于機構投資者而言,新規要求必須實際繳納500萬元的資本,并有對應的驗資報告,換言之管理更加嚴格了。所以,從整體上來看,此次調整并未釋放出“降低新三板投資門檻”的過多利好,而市場上對此寄予厚望的人們可能要暫時失望了。
然而,降低投資門檻到底能否改善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問題?將期待寄托于此的新三板市場從業人員在現有條件下又能做些什么呢?
7月4日,在挖貝網主辦的2017挖貝新三板投資大會上,眾多新三板的投資機構、企業和券商就這一話題分享了各自的看法。在大會上,眾投資人屢次提及的觀點是:打鐵還需自身硬,解決流動性問題需要企業率先提高自身競爭力。
流動性問題=tan 90°?
“其實新三板中永恒的話題只有三個,一個是流動性,一個是流動性,還有一個可能也是流動性。”新三板報創始人劉子沐在此次會議上一語道出了新三板從業者的心聲,但飽受詬病的流動性問題到底從何而來,新三板市場真的那么缺少流動性嗎?
來自中泰證券子公司魯證新天使的副總經理田飛認為,新三板市場和A股市場本質規律是一樣的。A股市場上的績優股不缺流動性,甚至比以前的流動性還要好,而那些績效差的邊緣股票則一點流動性都沒有,打3折、1折都鮮有人買,因此會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而這個道理在新三板市場上同樣適用,所以一個業績真實且具有高成長性的公司在任何市場上都是不缺流動性的。
但田飛也認同,從整個市場來看,參與的投資者越多,流動性就會越好,企業的估值也就越高。既然降低投資門檻可以改善新三板的流動性問題,那為何這一門檻又遲遲降不下來?
他認為這個問題要從新三板市場的定位來看:如果現在降低門檻,將散戶放進來可能會對創業板造成較大沖擊,所以現在并不是降門檻的時機。
徽文資本創始人陶云霞在新三板市場尋找投資標的過程中也發現了這一問題,她十分認同這樣的觀點,即真正用心做事的企業從來都不缺流動性,反而是一些沒有用心經營的企業很難融資。她向聽眾舉例說:以前輔導過一家做游艇貿易的企業,本身所處的這一行業已屬于下行的階段,掛上了新三板之后,公司高管無心經營企業,反而成立起基金做起老股轉讓的市場,親自去融資。陶云霞對這一做法無法認同,她認為企業、券商和投資機構應該各行其是,回歸本源,去花心思做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事情,而不要想其他的事情。
降門檻是最后一張牌
菁財資本創始合伙人葛賢通認為,市場上對降低投資門檻、解決市場流動性的期望太大了,他直言:“難道非要將新三板搞成A股嗎,是不是因為傻子不夠用了?千萬不要那么傻,降門檻一定是最后一張牌。”
他表示,從監管層的舉動可以看出,去年在查企業資金占用,今年在抓企業信息披露規范問題,這是在為開門迎客做基礎工作,打掃好屋子再迎客,要問企業自己配不配這個流動性,有沒有達到(價值投資)這個標準。
那么對于企業來說,在市場現有狀況下,從自身角度出發,如何緩解融資難、流動性差的問題?
九鼎集團合伙人古志鵬認為掛牌企業要善于利用新三板這一平臺,實現自身的發展,主要可以從三方面著手:首先,要專注于自身業務,等業績上來之后,自然而然就能得到投資人的青睞,融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其次,要和投資機構、中介、監管機構多溝通交流,了解投資者的想法和關注點,讓投資者更了解和認可自身企業;最后,掛牌企業應熟悉這一市場的各項規則制度,比如股票發行的流程、交易制度等。他強調:“最重要的事情是把自己的業務先做好。”
除此之外,西部證券督導負責人葛爽認為,很多時候不是市場流動性不好,是企業本質還需要提升。開源證券董事總經理鄭恒國從新三板做市交易的角度分析,從2014年8月到今年8月做市商制度就滿三年了,但目前來看做市制度并沒有充分發揮出價值投資的作用,最近半年三板做市指數一直在下降,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其中一個就是掛牌公司業績變臉非常嚴重,券商在一點點兜售之前持有的一些股票。
葛賢通認為,要解決市場流動性,企業也有一定的責任,例如,很多掛牌企業股權非常集中,大股東很惜售,所以單純降低投資者門檻并不一定能提高市場流動性,而且目前協議成交占市場交易的多數情況下,投資者和企業之間對股票價格歧義很大,這也導致了很多企業融不到資。他建議,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妨將原始股東拋出來一部分,通過稀釋股權來發行、重組和收購,改善自身流動性問題。
紅杉資本董事總經理潘旻形象地將降低投資門檻比作改善新三板市場流動性的“充分非必要條件”。他認為,須在新三板市場建立有效的篩選機制,包括信息披露、投融資交易制度等,以便于篩選出一批優秀的企業。當這些企業躋身于創新層、精選層、甚至更高層時,在“聚光燈”下的這些企業就會吸引到更多的基金投資,那么在這個分層區間中,流動性就不再是問題,自然就為市場上的其他企業起到一個示范作用,使得大量企業逐漸提高自身的經營能力和成長性,慢慢形成正向激勵。
在市場進入良性循環后,到底降不降門檻,如何降也就不再是市場最關注的部分了。“如果未來要降門檻,肯定是要在高層次板塊去降低,比如創新層可以嘗試降低門檻,基礎層我個人認為不僅不要降反而增加一點會更好。”開源證券董事總經理鄭恒國指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