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交所”已成立 成都謀求借鑒溫州模式
2010-06-09 19:16:07 楊成萬
在成都荷花池從事服裝批發生意已經10年有余的四川省溫州商會會員李忠平是地道的溫州人。上周六,當他獲悉在他的老家溫州成立了溫州股權交易所(簡稱溫交所)的消息后,很是興奮,當即給老家去了電話詢問,怎樣才能成為中心的會員,以便投資股權。“過去炒房、炒礦、炒大蒜,如今炒股權,這應該說也是與時俱進的一種表現吧。”李忠平是這樣來理解上述投資路徑所發生的變化。
過去炒房炒礦炒大蒜 如今炒股權
有知情人士稱,在溫州地區過去也有一些股權交易活動,但都是在“地下”進行的,處于非公開狀態,對此,也有專家、學者多次在人大、政協會上呼吁,堵不如疏,成立未上市公司股權交易機構,或者利用現存的產權交易機構,規范未上市公司股權交易,但一直沒有下文。“沒想到現在終于有了結果,估計與去年以來出現的民間資本尤其是溫州的民間資本四處出擊,炒房、炒礦、炒大蒜等農產品,使房價、礦價、大蒜等農產品價格瘋狂上漲有一定關系。”
這位知情人士說,溫州人是出了名的“有錢人”,今年3月的時候,溫州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就已經高達5500多億了,跟去年同期相比膨脹了20%。去年股市行情好,大量的“熱錢”往股市上流,但今非昔比了,這些“熱錢”就從股市上逃走了;今年5月份樓市新政出臺后,溫州炒房團資金也開始回流……據有關部門統計,今年以來從股市、樓市、煤礦和農產品市場撤出來的溫州民間資本高達8000億。
資本的天性是逐利的,哪有將錢閑著的?炒房?但現在房地產市場遭遇著前所未有的政策“打壓”,聽說住宅房產稅很快就要出來了,誰還愿去囤積房產?炒礦?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礦產品價格也是跌的時候多而漲的時候少。不過,它們在繼續尋找出路:前段時間在溫州還出現了這樣的現象:這些錢進入金市,溫州金店的金條就很快脫銷;這些錢進入農產品市場,蔬菜價格就“一飛沖天”;就連作為調味品的大蒜,溫州老板、山西煤老板重金炒高了價格。
針對這樣的現象,國家開始了打擊炒作農產品等違法違規行為,各地結合地方的實際出臺了打擊炒作農產品等違法違規行為的辦法,如溫州市發改委日前發文稱,少數經營者利用一些地區發生自然災害,少數農產品生產和價格出現波動之際,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牟取暴利,嚴重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影響了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的,最高處100萬元以下罰款。
同時,《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36條)于5月13日正式發布,投資大門不再向民資半遮半掩,正是在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之背景下,溫交所應運而生了。
據介紹,溫交所由溫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出資40%、溫州市工商局后勤服務中心和溫州市財政局財務開發公司分別出資30%,三方共同組建。溫交所以浙江產權交易所為中心平臺,構建各地聯網運行的資本配置大平臺、大市場。溫交所成立后,溫州及周邊地區的成長型股份公司,即便未實現上市夢,也可在此平臺上進行股份轉讓交易,從而搭起了溫州民間資本和非上市公司之間投資融資的新平臺。
“溫交所”入場條件比較寬松
溫交所規定,設立滿一年、財務狀況良好、運行規范的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人數在200人以內)、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人數在50人以內),均可面向省內外投資人進行股份轉讓。這與浙江產權交易所股權交易中心只允許股份有限公司入場的規定并不一樣,溫州的有限責任公司比較多,這種做法也是為了引導溫州的有限責任公司更多地向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轉變。
首批就有三家托管企業,他們分別是浙江樂清市合興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瑞安華峰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溫州信燕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目前還有麗水、衢州、金華等周邊地區的近20家企業有意向進入該中心實施股權融資行為,經審核后將陸續進場,使7500億溫州民資找尋到了新的出路。
營運中心目前采取會員制,投資者前往溫州股權營運中心開戶后便可按照價格、時間優先的原則進行股權交易。投資者買下企業股權后可以通過信息平臺了解企業運營情況,如果企業未上市但發展良好,投資者可獲得分紅。而一旦企業上市,投資者就成了手持原始股的股東,為8000億溫州民資找尋到了新的出路。
對于自然人是否可以進場的問題,該股權運營中心負責人表示,暫時還不允許以自然人的名義進場,且投資者參與股權交易的投資風險承受能力不能低于50萬元。不過,有業內人士對此解讀為:“不能以自然人的名義進場,并不等于自然人失去了交易機會,現在只需要很少一點錢就可以注冊一家公司。有了公司,以公司名義不是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場了嗎?”
記者同時獲悉,溫州近期還將成立更多的由政府、社會組織、自然人投資組建的投資平臺。對如此多的平臺籌建,有專家解讀為溫州民間資本順應國家政策號召,引導民間資本向政府鼓勵的項目投資。“現在大家都等待著新36條關于8大領域的實施細則出臺。只有從天上落到地上,才能真正變成現實,現在把平臺搭建起來,把資金積累起來,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page]
成都可以借鑒溫州模式
溫州的民間資本有了溫交所這樣的去處,那么,曾經因為自發形成的“成都紅廟子街股權交易市場”而使其名聲大振的成都人有何“想法”?將成都紅廟子股票市場作為自己闖蕩資本市場的起點的吳維憲先生告訴記者,紅廟子雖然于1993年被取消了,但對很多“紅廟子人”,包括他自己來說,真正的股市之路從這時才開始,他們中的不少人后來進入滬深股市,幾經磨礪最終成為現在的投資精英。
“說實話,紅廟子市場確實不規范,和美國等國家最初的股市相比十分類似。但任何事物從不規范到規范,從不成熟到成熟,從萌芽到長成參天大樹,都會有一個原始的甚至有點可笑的過程。”吳維憲說,成都人的投資意識也不會比溫州人差多少。既然溫州能夠搞一個溫州股權交易所,那么,成都為何不可以搞一個成都股權交易所?成都及其周邊地區的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并不少,而且其中不乏優質的公司。
“中國是一個地域廣闊的國家,而且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可以考慮在全國的各大區域設立類似溫州股權交易所這樣的市場,其中,在西南或者西部地區的市場設于成都。”西南財經教授紀盡善說,成都也有這樣的條件和“底氣”。上世紀90年代初期出現的“成都紅廟子現象”,不僅引起了國內,而且也引起了國際投資界的高度關注,這清楚地表明了成都企業界和廣大投資者強烈的金融投資意識。成都又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后的第三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央給試驗區的最大政策就是沒有政策,即不設定政策框框,由試驗區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這給其在資本市場創新方面巨大的空間。”
曾經供職于產權交易機構的資深人士楊曉舫認為,成都可以借鑒溫州模式,在成都建立區域性資本市場該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在現存的產權交易機構基礎上,建立類似溫州股權交易所這樣的市場,既可以緩解成都、四川乃至整個西部地區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也可以為民間資本增加出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