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密集,監管“超視距”,為壟斷行業的腐敗提供了便利。
采訪·撰文/孫先鋒
“潛規則”盛行的壟斷行業,確實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
在多名官員爆出腐敗案件之后,剛過去的幾周內,最神秘的壟斷行業之一的民航系統又傳出中國民用航空中南地區管理局局長、黨委書記劉亞軍臥軌自殺的消息。這一消息,可謂是給原本就已“多事”的壟斷行業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而就在劉亞軍走上不歸路的前三天,另一壟斷行業大佬——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旗下四川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華于6月25日因涉嫌經濟問題被有關部門調查。
李華這次出事,是繼中國移動中央音樂平臺前負責人、四川移動 數據部總經理李向東今年3月底因攜款潛逃被捕后,四川移動遭遇的更致命震動。這也是中移動繼前集團黨組書記張春江、前集團人力資源部總經理施萬中,以及湖北移動原副總經理林東華落馬后,又一個落網之魚。
不過,鑒于前者劉亞軍所負責的空管工作與航班時刻審批相關,他的意外死亡,也確實容易令外界將其與民航系統半年多來的諸多案件聯系起來。
一系列重大案件的浮出水面,應該說揭開了壟斷行業的陰暗一面。一個個權力黑洞的“露頭”,以及這些黑洞背后的行業潛規則的顯現化,暴露出諸多壟斷行業中一度叢生的亂象。從某種意義上說,一批民航系統與電信系統官員的落馬,是壟斷行業制度弊病與腐敗共性規律共同種下的惡果。
就共性規律而言,落馬者多為各類領導崗位的“一把手”或手握實權者,針對權力的監督不力,“好人主義”的庸俗氛圍泛濫,這些問題在各領域中均有發生;就腐敗特殊規律來說,作為壟斷性行業中管制較多的民航業,權力與資本的結合,一度是業內習以為常的潛規則。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歐永生認為,這種特別是行業內資金高度密集,監督管控往往是在“超視距”情況下進行,更為種種腐敗行為提供了便利。
由此可見,從反腐的角度看,壟斷行業的反腐需要針對腐敗共性規律與壟斷業腐敗特殊規律一同發力。包括在官員的決策、財務資金的管控,投資、基建、設備采購的監管等方面,都需要完善制度,強化監管。
不過,歐永生也坦言,壟斷行業之所以一度潛規則盛行,固然與人性的貪婪不無關聯,但在更深的層次上,還與這個行業的行政審批機制密切相關。從民航系統到電信系統中倒下的官員情況來看,不少就是栽在行政審批環節。眾所周知,如果缺少有效監管,這個環節最容易“設租”,也最容易成為“尋租”的平臺。
毋庸諱言,對于壟斷行業來說,因“潛規則”而腐敗的又豈止民航、電信這兩個行業呢?就連殯葬行業尚是如此,以特權尋租謀利的壟斷行業,這在社會中都已是公開的秘密了?,F在被查或者正在被查的這些案件,對于潛規則盛行的壟斷行業來說,那也許只是“冰山一角”。
與此同時,電力、公用事業、交通、教育、金融、煙草等其他壟斷部門和行業的壟斷行為,已經受到社會各界的強烈批評,引起了廣大百姓的強烈不滿。
在歐永生看來,不解決壟斷行業的問題,就不能保證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就不能消除日漸高漲的民怨,更會加劇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對壟斷行業“開刀”已是大勢所趨。早開刀、早消除這個市場經濟的毒瘤,早日減輕腐敗發生的程度,就會早日形成和諧的市場環境,早日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