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蘋果

2011-04-21 10:48:46      羅東

  為了擊敗不期而遇的競爭對手蘋果iPhone,黑莓正在迅速放棄自己的封閉特性,試圖把自己變成另一只蘋果。

  來源:21世紀商業評論 作者:羅東

  麥克?拉扎里迪斯并沒有想到自己與喬布斯會在2007年狹路相逢。這位土耳其裔加拿大人一手創辦了RIM公司,黑莓手機是RIM的拳頭產品。當年五月,“蘋果”砸在手機上,第一代iPhone推出,一年之后,蘋果推出第二代iPhone,改變了智能手機的游戲規則。至此將手機以及相關的產業帶入一個新時代,我們姑且稱之為XPhone時代。

  在XPhone時代,一部令人向往的手機至少要具備以下兩個特點:類PC的操作系統,取之不竭的可供下載的應用以滿足你的個性化需求;當然,如果它還是觸摸屏或者擁有拇指滾輪,那就更妙了。黑莓手機就曾因首創拇指滾輪而大放異彩,2007年時Nomura證券預計,在6億-7億公司電子郵件賬戶中,只有1.2%實現了無線化。言下之意RIM還將大有作為——如果iPhone沒有出現的話,iPhone發布后,媒體很快將這部手機稱為“耶穌手機”,一位開發者聲稱:這一產品的誕生比耶穌的第二次重生還要美好。

  iPhone誕生后,如果僅從營業額增長的指標來看,RIM依然高歌猛進。3月25日,它發布了2010財年業績報告,營業額達199億美元,從2007財年到今,RIM繼續保持年均64%左右的高增長。然而出貨量的微小變化卻傳遞出危險的信號。根據IDC提供的數據:2010年第四季度蘋果以1620萬部的出貨量僅次于諾基亞,成為全球第二大的智能手機出貨商,RIM該季的出貨量是1460萬部。

  派對開始,來游泳吧

  2007年的夏季,拉扎里迪斯并沒有立刻意識到來自硅谷的威脅。當時在RIM的高管看來,iPhone缺乏黑莓的許多重要商業特征——真正的Push Mail、證券交易功能等,并且在對帶寬的利用效率和安全性上也遠遠不能和黑莓相比。阿拉斯泰爾?斯維尼在《黑莓帝國》一書中曾描述:“在公開場合中,拉扎里迪斯稱黑莓和iPhone為‘完全不同的工具’——黑莓是企業層面的手機,為商業人士服務,而iPhone是‘多媒體工具’。

  此后發生的故事卻表明:這兩種工具滲入彼此市場的速度遠遠超過了RIM的判斷。僅用一年時間,iPhone就攫取了13%的智能手機市場份額。RIM在企業級市場不可撼動的地位也受到沖擊。到了2010年,多家大型金融公司開始允許員工使用iPhone辦公,甚至為員工免費派發iPad,針對蘋果設備開發相應的軟件,以供客戶閱讀。投資銀行Gleacher分析師布萊恩?馬紹爾表示:“在iPhone推出后,用戶首次可以選擇另一種安全的移動通信工具。大批用戶放棄了黑莓平臺,而選擇了iPhone和iPad。”

  迅速變化的市場情況,促使RIM更為嚴肅地思考新的戰況,并迅速做出回擊。2008年,RIM相繼發布了Bold9000和Storm9530,并第一次發布了面向個人消費者的廣告。無疑,這兩款產品是對iPhone挑釁行為的強硬回擊,盡管晚了一年。在硬件配備上,這兩款都優于iPhone,尤其是Storm,它有一項殺手級應用,甚至在今天看來都是很出色的技術,其觸摸屏幕模擬鍵盤的敲擊感。不過蹩腳的操作系統引來了消費者的抱怨,《連線》雜志的Danny Dumas曾批評說:“如此好的硬件條件,卻配上如此糟的手機操作系統。”

  不過在企業級用戶看來,黑莓和iPhone放在一起時,在電池壽命、電子郵件、穩定性鍵盤、存儲、視頻錄制和安全性能等方面,依然有明顯的優勢。事實上,在第一代iPhone發布后的12個月內,黑莓手機的零售量上升了38%。拉扎里迪斯對此的思考是:“市場對蘋果手機的關注,讓事情有了變化。當他們到了手機店,他們發現,自己需要作出選擇——并不是只有一種智能手機,所以,這就讓我們的銷售也增加了。”

  iPhone的流行加速了智能手機行業從小眾市場進入到大眾市場的轉化。當時IDC的分析員Ramon Llamas在iPhone上市前,曾問過諾基亞和RIM公司的一些人如何應對,答案完全一致:“歡迎參加派對,來游泳吧,水溫正好。”

  然而不久之后,這些公司才意識到從派對開始到死亡競賽,時間短得超乎想象。真正的挑戰出現在蘋果2008年6月9日發布的iPhone二代。iPhone二代的革命性意義在于,喬布斯為之搭建了一個在線應用程序商店,蘋果發布了軟件開發包,陳列于蘋果的App Store內,供手機使用者下載。接著,不可思議且令人著迷的事情發生了:你的,我的,他的,都是iPhone,卻又各不相同。換言之,在“耶穌手機2”降世后,智能手機行業進入了“一機一世界”的時代。

  壞消息還不止這些。iPhone也開始對RIM的核心業務產生了威脅——推出了新的云計算同步服務(收費),名為MobileMe,使用者可以向“云”發送郵件,再迅速轉發給所有的接收設備。而喬布斯也告訴消費者們,iPhone的網絡服務很安全。而這樣一部手機合約價只為199美元,人們涌向蘋果專賣店,像不要錢似的搶購。此后,眾多手機廠商都成了跟隨者,紛紛建立各自的App平臺,RIM的應用程序商店直到2009年3月份才上線。不過,競爭規則和格局已然變化,且看似不可逆轉。

  到了2010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一次超過PC出貨量,這意味著智能手機行業已經進入大眾市場。如果看全年出貨量,RIM依然是排在第二位,不過位置似乎正在發生變化,這可以從增長率中窺出端倪。主要采用谷歌安卓操作系統的三星和HTC的同比增長分別達到438%和258%,達到970萬和860萬臺。蘋果同比增長86.2%,全年總量排在第一和第二的諾基亞和RIM的增長率則只為36.1%和36.4%。

  將你帶到這里的無法將你帶到那里

  移動計算解決方案是技術的未來。這個道理麥克。拉扎里迪斯早在中學期間就接觸了。當時麥克迷戀電子與電腦技術,老師米克辛茨基告訴他:“不要太癡迷于電腦,如果有一天有人能把電腦和無線技術集合起來,一定會發明出很特別的東西。”

  智能手機無疑就是米克辛茨基向往的“很特別的東西”。其實,關于智能手機,在業界一直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但基本可以達成共識的是,智能手機是一個具有無線通話功能,還能代替PC部分功能的移動計算終端。

  拉扎里迪斯在1985年創立RIM公司,英文全稱是Research In Motion——移動領域的研究。創立之初,基于生存考慮,RIM的業務有些雜亂還搖擺不定。隨著無線數據傳輸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始關注什么會成為殺手級應用。電子郵件無疑是最具潛力的項目。1992年,愛立信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無線電子郵件解決方案,其中就捆綁了RIM開發的mobilib-plus應用程序接口。由于最終未能形成合作關系,RIM決定進入硬件領域,并逐漸成了一家垂直一體化的公司,除了搭建無線網絡外,他們開發操作系統、軟件,同時也生產硬件設備和服務器。

  在這期間,拉扎里迪斯一直在考慮,能否將所有的技術都植入到一個如尋呼機般小巧的設備里,讓其具有電腦運算功能。類似的想法所催生的新物種到了上世紀90年代,被稱為掌上電腦(PDA)。1992年,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約翰。斯卡利在拉斯維加斯的消費電子展上使用了這個詞匯后,它成了IT業新時尚的代名詞。

  摩托羅拉、蘋果、Palm等科技公司開始關注PDA,并試圖占領這一新市場。當時大多數公司正試著給PDA裝無線通信功能,而熟悉Mobitex網絡的拉扎里迪斯,則“試圖把一個無線通信設備加上掌上電腦的功能”。

  RIM成功了,1997年RIM推出950型號的尋呼機,準確地說你可稱它為收發郵件的機器,它裝備一個類似電腦鍵盤的31位鍵,用戶可以一周7天24小時隨時在線接收郵件。在此基礎上,2000年,RIM發布了第一臺黑莓,內建對無線電子郵件、互聯網、尋呼以及管理功能的支持。在當時芯片和電池的發展都尚不足以支撐一臺PDA能媲美電腦,第一臺黑莓的功能已經很大程度滿足商務人士的需求。

  對Mobitex網絡的早期介入,讓RIM得以率先跑入智能移動終端賽道。Mobitex網絡是一種使用分封交換技術進行數據傳輸的網絡,具有傳輸成本更低、穩定和安全的特點。RIM在幫助電信運營商建設Mobitex網絡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對數據傳輸穩定性和安全性的追求,也造就了其垂直一體化的模式。例如,為了解決郵件傳輸的安全性問題和數據存儲,RIM搭建網絡運營中心和服務器。

  時間的玄妙之處在于,一次又一次,它總是證明:能把你帶到這里的并不一定能把你帶到那里。RIM在企業級市場的長期浸淫,讓它對消費市場的變化多少不那么敏感?;ヂ摼W的普及和信息的爆炸,導致個體的需求越來越顯性化。就消費而言,傳統的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制造的產品無法再滿足人們的個性需求;另一方面消費者也變得更有能力和欲望參與到產品生產過程里。面對顯性化的個性需求,沒有一家企業可以獨立完成“大規模定制”的任務,這意味著要改變生產模式,建立一個開放的生產者聯盟。

  在傳統網絡技術中,要實現安全性和穩定性往往意味著要建立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對消費市場的不敏感和追求安全所致的封閉慣性,注定RIM不會成為第一個提出建立應用生態系統的公司。

  死亡競賽:蘋果式的生產力

  蘋果App Store的出現,初步描繪了這樣一種新生產力:一家提供操作系統和生態系統底層運營環境的平臺商、無數軟件開發者和消費者共同參與生產的生態系統。在這其中,蘋果所提供的iPhone應被視為一種“半成品”,它將在消費者手里完成產品的最終定制——消費者根據個人的喜好,從App Store上下載軟件,通過這些軟件再進一步定制和完善手機,并最終“制造”出世界上獨一無二屬于自己的手機。

  轉變生產模式對傳統手機制造商而言,挑戰巨大。過去成功經驗的慣性和組織業已形成的作業流程使得它們一時半會兒無法迅速轉型,只能建立在自己優勢的基礎上,選擇最現實的路徑。諾基亞早在2007年起就宣布要轉型成為一家互聯網公司,還為此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事業部改革,但這無法避免諾基亞在智能手機市場上的萎靡。

  1992年,諾基亞確立了以移動電話為中心的專業化發展戰略,它可以稱得上這個星球上最會制造手機硬件的企業。諾基亞開發了各種不同功能、不同價格、不同系列的機型,盡可能地滿足每一類消費者的需求。諾基亞的慣性使得它希望通過不斷優化和做加法,強化高端手機配置,以向智能手機邁進,然而單憑一己之力又如何能滿足“一機一世界”的多元需求?反而直接導致諾基亞的高端智能手機不堪重負。

  谷歌成為第二個強大的攪局者。在留意到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后,谷歌在2005年7月收購了安卓(Android),并將之開發成為一款開源的智能操作系統,免費開放給各個廠家使用。安卓上也運行著開放的軟件開發平臺,以鼓勵大小軟件開發者在平臺上開發應用。谷歌的“大方”迅速吸引了一批手機品牌商,三星、摩托羅拉、HTC、聯想紛紛加入安卓陣營。“安卓繼續跳躍式發展,并助推了整個智能手機市場發展”,IDC研究移動技術和趨勢的高級分析員Ramon Llmas說道,他認為安卓如今正在變成多家手機廠商新戰略的地基。安卓提供的同樣是一種半成品,只不過它是免費的而且更為開放。

  來自PC和互聯網領域的“半成品”提供者的進攻,導致諾基亞更換了其全球CEO,新CEO斯蒂芬?埃洛普在2010年9月份上任,他此前是微軟負責公司整體戰略和方向的高層之一,隨后諾基亞與微軟建立戰略合作,共同開發新的操作系統,微軟盡管在這一領域的表現也差強人意,但畢竟是一家有“計算機”基因的公司。

  RIM顯然沒有任何更換領導人的理由。拉扎里迪斯是技術出身,但絕不是一個頑固的技術派。在RIM創立初期,他發現公司不缺乏技術天賦,但一切都以研發為中心,于是在1992年找來了富有商業頭腦的吉姆。巴爾西利,巴爾西利如今還是公司的聯席CEO。

  拉扎里迪斯的這種靈活在他意識到真正的威脅到來后得以充分體現,例如在2008年開始關注消費市場,并對產品作出調整。最新的變化是:RIM公司將在4月19日推出一款名為Playbook的平板電腦,為了避免產品擁有卓越的硬件性能,而操作系統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RIM在2010年4月份購買了QNX系統,QNX是一個微內核、分布式、嵌入式、可規模擴展的實時操作系統,簡單一點講,就是可以有效進行多任務處理。

  RIM還決定走得更快些。3月24日RIM宣布將推出“App Player”軟件工具,以支持開發者可以更快地將安卓上的應用平移到黑莓的生態系統中。此外,RIM還發布了平板電腦的軟件開發包,并與兩家游戲開發公司建立技術聯盟。RIM中國區總裁謝國睿承認,當競爭環境、規則、客戶都發生巨大的變化時,僅靠企業內部實現創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在此前一天RIM為Playbook造勢的媒體溝通會上,謝國睿三步并作兩步接過平板電腦,龐大身軀瞬間“閃現”到聚光燈下,露出明星式的微笑,他也要讓自己看起來更好玩些。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